close

發布時間︰民國102年05月08日 16:24

證交所表示上市公司自102年第1季起開始採用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s)及各業別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編製財務報表,以合併財報取代個體(母公司)財報為主要報表,企業財務資訊揭露將更全面。

上市公司第一、二、三季僅須申報合併財報,年度除申報合併財報外,尚須申報個體(母公司)財報。上市公司公告申報財務報表之期限如下:

一、年度財務報告:每會計年度終了後3個月內(3/31前)。

二、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財務報告:
(一)一般公司(含投控公司):每會計年度第1季、第2季及第3季終了後45日內(5/15、8/14、11/14前)。

(二)保險公司:每會計年度第1季、第3季終了後1個月內(4/30、10/31前),每會計年度第2季終了後2個月內(8/31前)。
(三)金控、證券、銀行及票劵公司:每會計年度第1季、第3季終了後45日內(5/15、11/14前),每會計年度第2季終了後2個月內(8/31前)。惟金控公司編製第1季、第3季財務報告時,若作業時間確有不及,應於每季終了後60日內(5/30、11/29前)補正。

http://www.twse.com.tw/ch/about/press_room/tsec_news_detail.php?id=11852

------------------------------------
名家觀點/防財報地雷…先盯資產減損

開春以來,全球股市持續大跌,大陸人民幣持續貶值,油價重挫……讓2016年全球經濟增添更多變數。不少企業產能過剩、存貨過多,逾期放款增加,若未能適當評估,將造成獲利及淨值虛胖。

所有上市櫃公司正在緊鑼密鼓結算2015年度財報,交由會計師查核,再於2、3月董事會通過。依據公司法228條,年度財務報表的編造責任在董事會,除了等待審查財報外,董事會及審計委員會(或監察人)更應事前多瞭解及關心財報之重大議題。

依據媒體報導,全球最大個人電腦生產商聯想集團於2015年第3季一次認列損失達9.23億美元,造成聯想六年多來首次季度虧損。

無獨有偶,國內某上市公司於第3季針對虧損事業部門、閒置及老舊產能及長期投資,做一次性之資產減損近190億元,造成單季每股虧損達55元,震撼市場。

董監事們應該要好好深入探討公司是否有類似情形?應否於2015年度財報中反映?而會計師及主管機關則需為投資人把關。

景氣急轉直下,企業應該誠實面對,該打減損就打。不少公司存有下列現象,應該確實評估,並進行減損測試:

一、企業營運所處之技術、市場、經濟或法律環境已經發生重大不利變化。

二、股價已經大幅低於每股淨值;抑或轉投資公司或部分事業群營收獲利不如預期,大幅虧損。

三、產能嚴重閒置、策略調整致計畫中止或重大變更,資產的經濟效益不如預期。

四、溢價併購產生鉅額商譽,但併購後效益遠不如預期。

董事會及審計委員會應儘快和公司經營團隊及財務長好好溝通討論,確認可回收金額是否仍大於帳面價值,否則就應打減損。尤其當中涉及諸多對營運及其現金流量預估的重大假設及判斷,絕對需要搜集充分及必要資料佐證,不能單靠管理者一直過度樂觀的預估,一再拖延減損認列。

另外,2016年全球景氣及台灣經濟成長都不易樂觀,在財報上的估計項目,如備抵呆帳、存貨跌價損失、金融業之可能放款呆帳等等,都應該更保守對待,審慎評估,提列足夠之準備,以真實反映營運成果及財務狀況。投資人更要睜大眼睛,留意拖延認列減損的公司,以免誤觸未爆彈。

除了財報上可能一次性認列的鉅額損失外,大家也要關心公司帳上是否產生「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依據媒體報導,2015年8月因中國引發的股災,對國內壽險業者產生巨大衝擊,六家上市壽險公司在第3季綜合損益表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合計達1,900億元,雖然未立即對損益造成影響,但會造成股東權益大幅滑落。部分金控資產因投資台灣及海外股市、TRF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因人民幣持續看貶、國際股市大跌等因素而有可能造成虧損擴大。

財報是否允當表達很重要,但董事會如何監督管理團隊落實各項投資的風險管理更重要,對於過去已投資而發生損失的項目應誠實反映,未來則記取教訓做好風險管理。投資人常只關心每股盈餘,但是公司若投資太過積極,雖然短期獲利佳,也別輕忽其可能伴隨著高風險。

在資產減損或重大未實現損失未公布前,也提醒董監事、經理人等內部人,千萬不要隨便賣股票,以免涉嫌內線交易,得不償失。

(作者是中華民國企業經理協進會副理事長、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董事長陳清祥)
經濟日報 陳清祥 2016-02-16 04:39
---------------------------------------------
新10號公報將上路 電子業恐認列數億跌價損失

新修訂的第10號公報明年元旦上路,雖然石化業可能因存貨計算成本的方式改變而增加帳上獲利,但電子等製造業卻恐因存貨會計處理方式變更,明年第一季就須認列最高達數億元的跌價損失。

台灣省會計師公會與台北市會計師公會昨(10)日舉辦「新存貨公報對企業之衝擊」研討會,與會會計師紛指出,新公報是追隨國際會計準則IFRS的修正趨勢走,勢在必行,未來只會更嚴,不會更寬。

10號公報修訂後,企業要一改過去以「重置成本」評價製成品的作法,改採用「淨變現價值」,台北市會計師公會會計審計委員會主委陳慕賢指出,要如何計算各類別的「淨變現價值」,對企業來說確有實務上的困難,倘若上市櫃公司不能完成修改公司電腦資訊系統的準備,明年第一季想要及時跑出報表,恐怕有某種程度的風險。

明年元旦起將適用新修訂的第10號公報「存貨之會計處理準則」,和過去企業界採用的處理存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企業可藉由「總額比較法」,以市價高於成本的項目隱藏成本高於市價項目的損失,但新公報要求改按分項或分類比較法,可能迫使企業在明年第一季就必須認列存貨跌價損失。

由於,明年第一季財報是第一次反映新公報,因此,「損失會一下子跑出來」,會計師估計,企業要認列的存貨跌價損失,少則數十萬元,多則高達數億元。

代表企業界「苦主」身分出席座談會的華碩子公司和碩聯合科技財務長林秋炭以自家企業為例,要比較的項目超過上百萬個,資訊系統的修正的確是浩大的工程,因此大部分的上市櫃公司早就已經「動起來」,並試著模擬適用新公報之後對財報損益的影響,是否在公司可以接受的範圍。他坦言,如果是大型企業,現在才要修改資訊系統,已經太晚了。
<IMG "" src="http://udn.com/NEWS/MEDIA/4512340-1936059.jpg">
          經濟日報╱記者吳碧娥/台北報導  2008.9.11  02:45 a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