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一年虧掉半個資本額,到一上市股價飆破900元、一度躋身「千金股」,電源管理IC廠力智,產品瞄準國際大廠德儀、英飛凌,更成為輝達關鍵伙伴、吃下7成訂單。這間曾經奄奄一息的公司,如何起死回生?

2007年,創業不過兩年的電源管理IC新秀力智電子,還沉浸在成為全球五大繪圖晶片大廠ATI供應商的喜悅中。

萬萬沒想到,核心電源管理IC大廠立錡,火速在台灣、美國對力智提起侵權訴訟。

這個訴訟一打就是10年,力智從雲端墜入谷底,單年虧損一度高達2.7億元,幾乎虧掉半個資本額。「沒錢付給員工,都付給律師了,」2020年就任力智總經理的黃學偉,看著早年財報感嘆。

谷底擺盪了將近10年,力智竟然沒有垮, 去年營收59.2億,獲利11億比前年翻倍。

【小檔案】力智電子

成立/2005年
董事長/許先越
總經理/黃學偉
主要產品/功率積體電路(Power IC)與功率分離式元件(Power Discrete)
成績單/2021年營收52億、淨利11億

翻開力智股東名單,大股東華碩持股28.4%,還有代表聯電的士鼎創投、力積電旗下的富碩投資,因此剛登上興櫃時就備受市場矚目。

今年1月13日,力智掛牌上市,每股承銷價589元,公開申購筆數超過50萬筆,凍資近3000億,改寫當時台股紀錄;掛牌當日收盤價812元,抽到力智股票的股民現賺22萬,儼然成為「華碩小金雞」。

「真是十年磨一劍,累積很多年的底氣,」黃學偉說。

唯一能整合「三顆元件」的台廠
力智主要的核心電源管理IC(Vcore)必須搭配CPU或GPU的頻率隨時升降電壓,因此Vcore的開發難度比一般電源管理IC高出許多,目前市場由國際IDM大廠如德儀、英飛凌、安森美主導。台灣IC設計廠,僅有聯發科旗下的立錡及力智有獲得CPU、GPU等國際大廠參考設計認證。


「力智知名度可能不高,但本土電源管理IC業者,目前只有力智能同時提供『三顆元件』的整合型方案,」一名台灣IC設計業高層觀察。

所謂三顆元件,就是所有電子產品都用到的功率半導體:電源管理IC(PMIC)、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OSFET)和驅動IC。PMIC就是控制器負責和CPU及GPU串接,MOSFET負責能源轉換;PMIC會和驅動IC溝通,驅動MOSFET開關的速度。

力智能走出谷底,有兩大關鍵力量,一個是貴人華碩,另外一個是發展整合型電源管理IC。

兩個供應商打官司,華碩出面擺平
時間回到2005年,當時一群立錡和華邦工程師出來創辦力智,鎖定Vcore並打入ATI成為供應商,此舉踩到立錡重要營運獲利來源,於是對力智發起侵權訴訟。

Vcore業務受到壓抑,力智只好另起爐灶,從日本瑞薩半導體網羅了一群工程師投入MOSFET,成立子公司力祥半導體。


但訴訟曠日廢時,卡著官司,力智業務幾乎熄火,到2012年,力智已連虧3年,眼看要撐不下去時,第一道曙光出現,台灣筆電大廠華碩出手了。

「力智和立錡都是華碩的供應商,每年花在訴訟的律師費不知道多少,其實很沒必要,」力智董事長許先越坦言,他同時是華碩共同執行長。

華碩一直以來就有投資上游關鍵IC設計公司,包括祥碩、迅杰等,會投資力智並不意外。以主機板來說,扣掉最主要的CPU和晶片組,電源管理IC佔據剩下的物料成本超過一半,是系統廠必須掌握的關鍵零件。

「我們想要掌握足夠的供應,掌握成本結構,」許先越解釋。

華碩一舉增持力智,從不到10%到超過五成,成為子公司,並開始以立錡和力智的大客戶角色出面協調雙方和解。官司到2016年終於完全落幕。


從歐美沒興趣的平台,吃下輝達訂單

這時第二道曙光出現。幾乎是同一年,輝達(Nvidia)啟動「OVR計劃」(編按:Open Voltage Regulator,一套開放式的GPU電源方案架構,讓不同解決方案供應商能上相同設計平台,增加系統廠選擇方案供應商的多元性)。

當時輝達賣GPU給客戶,須搭配電源管理IC、MOSFET等功率元件,然而電源管理解決方案很多種,客戶又不能只用單一貨源風險太大,若用一家以上又要花很多精力設計、備料不甚其擾。

因此,輝達想打造開放式的電壓轉換共用平台,讓客戶用單一規格的架構,上頭就有不同電源管理產品可以選擇。

然而,歐美大廠根本沒興趣加入輝達的平台,只有力智卯足勁,提出完整計劃給輝達。在輝達美西上班時間,力智團隊越洋開會討論,輝達下班、力智繼續準備,隔日輝達上班就火速端上方案,24小時無休,使命必達。


有了這層相挺的信任關係,輝達開發下一代GPU時,初期設計架構,就找力智以伙伴關係討論電源管理解決方案。2016年,GPU繪圖卡架構Nvidia Pascal平台的電源管理產品,就找力智搭配設計,再出貨給系統廠。

「輝達繪圖晶片會做公板,公板內的PMIC,力智幾乎是輝達的唯一選擇,」一名了解力智的IC設計高層透露。至今,力智在輝達的電源管理IC佔比高達七成。


力智為輝達研發電源管理解決方案,成為輝達重要伙伴。(黃明堂攝)

和輝達合作的過程中,力智抓準一個趨勢,就是未來若只提供單顆晶片,沒有競爭力,客人需要電源管理整合型解決方案。

從消費電子產品往5G、車用延伸
2019年,在大股東華碩建議下,力智合併了專做MOSFET的子公司力祥半導體。

整併進來後,整合PMIC和MOSFET兩幫工程師和技術,發展整合型電源解決方案晶片成了當務之急,但力智需要有人來整合。

華碩派在力智的董事,華碩技術長吳欽智找來前揚智總經理黃學偉,到力智接下總經理。吳欽智是揚智創辦人,黃學偉是他舊日的部屬。

黃學偉來到力智後,開始收斂產品項目,發展高整合晶片,並往高毛利的領域延伸。

「消費者要3C產品輕薄短小,又要高效能,若把三顆元件放在主機板上,每顆彼此連結都會有能量消耗,無法做到高效能,」黃學偉認為,功率元件整合是未來趨勢。

力智將MOSFET跟驅動IC整合為Smart Power Stages(SPS)單晶片,另外也開發出三合一單晶片負載點(POL,Point of Load)轉換器(Converter),可放在記憶體或周邊做電流電壓轉換。

黃學偉更把整合型產品,從過去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如個人電腦,往大電流、高密度的伺服器、5G基地台,甚至車用領域延伸。


「整合」說起來容易,但牽涉溫度、電流,一個細節不留意就影響性能和生產過程的良率。

這時,力智的「富爸爸」股東,便派上用場。

力智裡面組成系統設計能力的技術團隊,專注在IC封裝機構、散熱和解決熱能,能和系統廠像是華碩交流,了解系統客戶需求來設計IC。

另一頭,還有先進封裝設計團隊,要和晶圓代工廠討論,做出力智高整合IC專線專用的產線。

「力智的股東有華碩和聯電體系,在這方面和同類競爭對手相比,力智有佔到優勢,」黃學偉不諱言。

這顆好不容易找到方向的整合型晶片,自2020年起大量出貨,主要用於需要高效能的運算、通訊平台,黃學偉透露客戶包含知名品牌及電子代工大廠,但不方便透露客戶名字。

力智新產品挹注,2020年營收翻倍,突破42億;去年更因為缺貨搶手,營收達到52億的歷史新高。

整合型晶片的好處,從現實面來看,就是毛利率更好。

一名IC設計高層分析,單一顆MOSFET毛利率只有20%上下,「但整合型功率元件的毛利率一顆高於35%」。攤開力智2021年第四季財報,毛利率來到42%,確實高於單顆晶片時的毛利率。

事實上,從晶片製造成本的角度,整合型晶片也愈來愈受歡迎。

集邦科技分析師曾冠瑋指出,「IC設計的製造成本都變高了,晶圓代工、封測之前都漲過,就要看IC設計公司內產品有沒有齊全,才能綁定出貨。IC設計公司會跟下游客戶綁定,算一組價錢。」

放眼未來,曾冠瑋認為,「利潤要好就是要打入工業用和車用。」

目前,個人電腦類晶片產品佔力智營收已經從九成降到五成,通訊類攀升到22%,工業用從2020年開始貢獻營收,至今佔到近10%。

如今順利掛牌上市,黃學偉沒有太在意股價漲跌。

「技術做好,客戶更多才是我們的目標, IPO不是賽跑的終點,而是剛起步,」他說。(責任編輯:王儷華)

天下Web only文 黃亦筠 2022-03-01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245?utm_source=media_yahoo&utm_medium=affiliate&utm_campaign=media_yahoo-affiliate-220303-51202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