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中央銀行理監事會議上,央行總裁彭淮南出示一份「台灣及南韓大型TFT-LCD面板產值之全球市占率」的表格,強調2008年及2009年,韓元對美元大幅貶值,導致新台幣相對韓元升值,台灣面板外銷市場,部分被韓國取代。
彭總裁秀出的圖表讓國人震驚,韓國面板業市占率正式超前台灣,圖型出現的「死亡交叉」正巧就落在2008年韓元對新台幣匯率急貶時。從此之後,只要新台幣匯率一升值,出口大廠馬上怨聲載道,因為微薄的「毛三到四」(註:毛利率3%~4%),又得被匯損侵蝕殆盡。
台灣出口競爭力輸給南韓,匯率或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卻不能當唯一理由。學者認為,台灣與韓國的最大差異,在於思維不同。
長期研究南韓匯率政策的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指出,南韓採取比台灣更為自由的「浮動管理制度」,不僅有時貶值幅度超前,升值幅度也時常領先各國。韓元的波動幅度往往有如「海波浪」,新台幣匯率則是有如頂多在池塘裡掀起漣漪,相對穩定。
南韓科技產業逐漸壯大,已不再仰賴政府以貶值扶助,三星電子甚至逆勢操作,在韓元升值、對外購買力增強之際發動海外併購、擴張營業規模,或向美國等先進國家買進新技術,增強實力。
韓元大幅波動,企業廠商得自找生路,所以南韓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非常蓬勃,廠商會透過匯率期貨和選擇權進行避險。台灣只有遠期外匯和換匯,避險工具受限。
韓元匯率浮動比率至少達到75%以上,台灣則只有20%。沈中華曾到南韓研究,甚至問過南韓學者,老百姓怎麼適應韓元大幅波動?對方回應:「沒辦法,就是得慢慢適應。」久而久之,南韓企業已經習慣適應匯率風險,但台灣企業處於央行保護傘下,較難適應國際市場的風浪。
南韓金融體系對企業的支持,除提供各式衍生性金融商品讓廠商降低匯率大幅波動的風險外,政府要求「銀行挺企業」的措施,也不亞於台灣。
惠譽信評金融分析師李信佳指出,南韓政府會要求銀行去支持有困難的產業,尤其是造船業。不過,這讓金融體系承受很大風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南韓金融業因為財團倒帳而一蹶不振,迫使國際貨幣基金及南韓政府必須出手相救。
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南韓金融業雖沒出事,但已經有如在懸崖邊,政府必須為銀行發行的金融債提供保證,花了很大力氣來穩住金融。同一段時間,台灣政府僅宣布存款全額保障,金融業相對穩定。
很多人以為南韓重量級產業三星、LG也是倚賴銀行業支持才成為全球性大廠,事實不然。李信佳轉述惠譽南韓分析師的話說,三星與LG只向銀行借短期資金,借款不多,因為兩家公司獲利很強,可以支應長期的資本需求。
南韓銀行業在亞洲金融風暴後進行整併,目前剩下18家銀行。政府持股的銀行比重約32.5%,低於台灣的52.3%;南韓前五大銀行市占率是六成,高於台灣的37.6%。
南韓最大的銀行是韓國國民銀行,資產規模2,500億美元,是台灣銀行1,000億美元的2.5倍大。
不過,南韓銀行業的資產規模雖遠大於台灣,競爭力卻強不了多少。與台灣一樣,算是「難兄難弟」。依據惠譽信評對全球新興市場金融體系的報告,31個新興經濟體中,淨利差比較,台灣是倒數第一,南韓是倒數第三。
李信佳說,南韓和台灣一樣,製造業很強,且都是國際布局,但金融業都還是固守本地市場做殺價競爭。
台灣與南韓最近向海外發展有志一同,重點都放在中國大陸。在台韓金融業競爭中,台灣優勢在語言相通、文化背景相似的情況下,台資銀行可望在大陸市場大展鴻圖,整體競爭力未來有機會超越南韓。
【經濟日報╱記者 陳美君、李淑慧】 2012.03.21 03:22 am
-----------------------------------
台灣突圍/整併賺大錢vs.分散虧大錢
民眾常抱怨上網龜速,嚴重落後鄰近的南韓。目前南韓一般家戶普遍使用100M的光纖寬頻服務;中華電信今年才開始主打100M的光纖網路服務。
南韓網路速度已是全球數一數二,但南韓政府還宣布擘建高速寬頻計畫,今年底前,要讓所有家戶可使用1G的超高速網路服務。相較我國電信龍頭中華電信,今年才剛要展開1G網路試點。
「超日趕美,成為世界第一。」1980年代首爾街頭,處處可見到這句標語,令當時23歲在韓國留學的陳志強印象很深刻。
現為工研院資深究員的陳志強回想:「那時的南韓,人均GDP還差台灣一大截,生活還很艱困,大城市裡幾乎看不到進口車,留學兩年,只有一次在首爾市看過一輛福特汽車…」那時說要成為世界第一,「連韓國人也不相信」。
30年過去了,南韓在造船、光纖寬頻普及率、線上遊戲、面板、快閃記憶體、固態硬碟等領域可說是世界第一,可預見的將來,南韓還會有更多世界第一冒出頭來。
工研院競爭力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預言,三星集團從關鍵零組件到應用軟體,上下游整合可說是全世界最完整,在十年內將超越美國Apple。
南韓的改變,任誰也想不到。從2007年至今,不過才五年時間,南韓已將它長年來競爭對手台灣狠狠地甩在腦後。
陳志強觀察,南韓政府制定與推動產業政策,最大中心思想是「選擇與集中」,它從未來前瞻性的關鍵產業與技術思考,篩選一些領域或產業,將七成到八成的國家資源投入。
「南韓是個賭徒!」陳志強如此形容。南韓篩選過的產業,並非每項都成功,「但只要有一、二項成功,其所創造的效應,就全部回本了。」這對台灣很有啟發性,台灣向來只會檢討失敗的,事實上不是每個計畫、每個產業都會成功,只要有一定比率成功就可以全數回收。
針對篩選過的產業,南韓政府會嚴格限制進入門檻,陳志強說,「不是每個企業都能進入」,南韓各領域都形成大企業,規模經濟,「在南韓,一、二個企業等於一個產業」。
陳清文分析,南韓深知只有大企業才能在國際成為超一流,只有第一名,才能整碗端去。例如將有限資源集中在「四大天王」身上,即大宇(造船)、現代(汽車)、三星、LG(ICT資通訊)等四大集團,各有分工,不允許重覆投資。
台灣則是重覆投資,內部競爭。陳清文感慨,台灣企業寧可內鬥也不願整併,結果是「人家整併賺大錢,我們是分散虧大錢」。
南韓政府和企業一旦決定發展哪些產業或技術,會持久投入,不著眼短期就要收割;台灣不論是企業或政府都比較短視,都要見到有立即性回收。
南韓人才晉用很創新。例如2009年延攬德裔韓籍人士出任南韓觀光公社社長;延攬三星電子社長出任知識經濟研發戰略企劃團長,掌控近5兆韓元預算。「在台灣,可以嗎?」陳志強帶著疑問口氣說。
南韓規劃、制定產業政策過程,嚴謹具體,又具一貫性。南韓前總統盧武鉉2007年面對FTA時代來臨,制定的主力產業願景目標與發展策略,具體訂出目標,包括手機產業在2015年市占率提升至35%,成為世界第一,然後提出策略。
陳清文分析,台灣在DRAM、面板、寬頻、軟體、IT零組件、造船等方面都已落後南韓,在半導體和智慧型手機方面,台積電和宏達電尚有機會與三星一搏,將是未來五年台韓競爭的最大戰役。
面對嚴酷國際競爭,「從政府到企業,必須改變過去分散發展的策略,政府不能怕圖利,必須調動大隊人馬支援尚有競爭力的產業,集中資源。」陳清文大力疾呼。
【經濟日報╱記者 江睿智】 2012.03.20 03:45 a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