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或許有投資券商發行的認購權證經驗,但進入期權市場交易個股選擇權的投資人,可能不多。

期交所現在上市有多檔的股票選擇權,如仁寶、中鋼、奇美電、中信金等個股選擇權,過去因要採取實物交割,不為投資人所愛,因此儘管上市多時,但超過九成的交易量,都來自於市場的造市者所創造,流動性欠佳下,期交所決定捲土重來,改頭換貌重新出發。

預計在本月底、10月初,期交所將宣布,這些個股選擇權,將從過去要拿股票的實物去交割,改成方便的現金交割。而過去契約規格是5,000股,不過,屆時也將一併改成2,000股,個股選擇權成為名符其實的舊瓶裝新酒的選擇權新商品。

股票選擇權的交易標的是上市普通股,事實上最大潛在客戶群就是現貨市場的投資人,如果能搭配投資人交易習性,符合其需求的規格,應該較能吸引個股現貨投資人進場交易、避險。

期交所表示,以認購權證轉換比率多小於1,實務上以0.1最多,現貨市場投資人已習慣契約單位較小的權證契約,因此將把個股選擇權的契約單位,從5,000股縮小到2,000股。

到期月份也有所不同。因為國內投資人交易習慣比較偏好近月合約,且國際主要交易所如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國際證券交易所(ISE)、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等,這些交易所的股票選擇權都有近月合約,因此,期交所在個股選擇權改頭換面的同時,掛出的合約月份,將從目前遠及四個季月的契約,改為:二個近月、三個季月,以便投資人可以運用跨商品交易策略。

期交所表示,過去個股選擇權超過九成的交易量,都是期交所提供造市者手續費折減誘因,吸引造市者創造交易量,交易並不活絡,但透過改為現金結算、契約單位縮小,以及到期交割月份增加近月的合約,應該可以增加交易彈性,創造較大流動性。

過去採實物交割時,投資人所需的資金規模比較大。例如投資人為買權賣方,或是賣權買方進行結算時,必須在T-2(最後交易日-2)日先購入標的股,除原持有的股票選擇權部位要支付保證金與權利金外,還需額外購買標的股,使得交易股票選擇權所需資金無形中墊高。

並且,實物交割涉及跨市場,作業程序較為繁雜,像是交割過程中要對應付標的股的集保帳戶進行申報、證券扣帳等跨市場作業,對投資人來說相對較為麻煩。

更糟糕的是,如果投資人沒有來得及在T-2日買入足夠標的股,以便到期交割,就會在交割當日(T 1)發生標的股不足情況,這種問題雖可透過借券方式解決,但也需額外負擔借券費用。
【經濟日報╱記者謝偉姝/專題報導】 2008.09.14 02:28 a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