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腦大廠戴爾(Dell)今天宣布,戴爾以每股約33.15美元收購美國數據儲存巨擘EMC,交易總值約670億美元(2.18兆台幣),這是全球科技業史上最大宗的併購案。
由於全球PC需求日漸下滑,PC市佔排名老三的戴爾希望透過收購EMC,從PC製造跨足至為企業儲存與管理數據。為企業提供此類技術服務是個快速成長且獲利豐厚的市場。
戴爾每股出價33.15美元,EMC股東每股可獲得現金24.05美元,以及EMC雲端軟體子公司VMware追蹤股0.111股。
VMware未來仍將維持獨立上市。
EMC要求在收購協議中納入尋購條款(go-shop provision),讓該公司可以徵求其他公司的收購出價,若欲與其他公司達成新合併協議,可支付一定折價費用後與戴爾拆夥。
理論上,適合EMC的公司還有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 Inc)和惠普(HP)等,但是EMC目前市值約在536億美元,其他公司出面與戴爾競逐的機會不大。
不過尋購條款存在,對收購者而言是風險。
如2013年創辦人麥可o戴爾與銀湖資產管理(Silver Lake Management LLC)為收購戴爾電腦時,尋購條款讓私募基金投資客伊卡恩(Carl Icahn)與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有機會競價。
在伊卡恩與其他股東的競價之下,收購價最終推高至249億美元之譜。
戴爾公司是美國資訊科技企業,提供各類電腦及相關產品,如個人電腦、伺服器、儲存系統、軟體和週邊服務等,1984年成立,總部位於德州圓石城(RoundRock)。
EMC公司是美國最大的數據儲存及管理供應商,研發並提供企業資訊基礎建設、虛擬化基礎架構軟硬體及服務,成立於1979年,總部設在麻州霍浦金頓(Hopkinton)。
路透社/中央社(翻譯) 2015/10/12 22:09
-------------------------------------------
戴爾將下市 台廠淡定
戴爾(Dell)私有化過關,未來公司將下市、轉型。法人認為,戴爾雖然下市但還是繼續營運,對於台灣供應鏈影響不大。
供應鏈認為,在戴爾目標走向私有化之後,創辦人麥克戴爾已經喊出未來將持續加碼PC與平板電腦,現在看到第4季戴爾伺服器訂單也持續成長,對私有化一事正面看待。
法人分析,所幸戴爾積極效法IBM ,希望轉型成為軟硬整合、分析導向的解決方案供應商,逐漸淡出利潤不高的純PC硬體市場,所遺留下的市場空缺,宏碁、華碩有機會分一杯羹。
由於戴爾與國內PC供應鏈合作關係密切,包括NB代工廠仁寶、緯創、廣達;電池廠新普、順達科;鍵盤廠群光、精元等,都被視為「戴爾概念股」,市場關心戴爾下市,會不會對供應鏈接單造成影響。
法人認為。戴爾下市是為了專心轉型,不用受到資本市場的股價漲跌等外在因素影響,但公司還是繼續營運,對於台灣供應鏈的影響應該不大。
國內「戴爾概念股」昨(13)日還是趁機回檔休息,仁寶大跌0.65 元,收在21.3元,廣達、緯創分別收在平盤價和小跌0.05元,零組件廠新普、順達科昨天股價也都收黑。
【經濟日報╱記者曾仁凱、謝艾莉/台北報導】2013.09.14 03:40 am
-------------------------------------------
觀察站/戴爾私有化 PC市場重新洗牌
農曆年前,戴爾 (DELL)私有化正式敲定,未來戴爾將不再受資本市場與股東們制約,營運策略或許可更彈性,以求轉型。對外界來說,戴爾從華爾街資本市場下市,表面看似由PC市場中敗陣,但若換個角度思考,戴爾與近年扭轉科技產業風潮的蘋果相比,蘋果約15年前幾乎面臨破產邊緣,反觀戴爾財務結構尚屬健康,戴爾今年中若順利下市,不但業務上將有所轉變、在策略與相關資訊也不若目前透明,對全球PC產業新變化相當值得觀察。
從PC產業鏈角度來看,戴爾為全球前三大PC品牌廠,私有化後,將可加快轉型的分析師與業者普遍猜測,戴爾將轉向以提供企業IT解決方案或商用NB產品為主,淡出消費性NB市場。以PC品牌來看,包括聯想、惠普、華碩、宏碁等在此波戴爾淡出消費筆電市場中都可望在市占上得利,但消費筆電市場毛利低,且出貨量仍處在衰退趨勢中,各家品牌廠即使賣的多也不見賺到裡子。
而從供應鏈上討論,戴爾若朝向商用服務為主軸,外資認為,戴爾代工訂單分散在廣達 (2382)、緯創 (3231)、仁寶(2324)、鴻海 (2317),其中仁寶與緯創筆電代工比重約為40-45%與35%左右,其中緯創代工消費性機種多,受衝擊程度恐較明顯。不過緯創另有戴爾伺服器代工訂單,影響程度仍要視戴爾後續策略調整情況而定。
若由企業經營角度來看,外電曾分析,15年前蘋果曾面臨破產邊緣,當時戴爾創辦人Michael Dell傳曾給剛回到蘋果的賈伯斯建議,將當時的蘋果公司清算,把錢退還股東。以戴爾目前現金流與財務結構仍屬正常情況,並未淪落到當時蘋果的窘境,況且如戴爾台灣區總經理廖仁祥曾言,戴爾名稱畢竟是創辦人名字。言下之意,戴爾的私有化仍被背負著名譽與利益,而近年來PC市場低迷,戴爾股價長期在資本市場中被壓抑,私有化過程中,交易面也是後續可能的變化之一。
另外,戴爾私有化除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銀湖外,微軟也出資20億美元,儘管資金占比相當少,但微軟背後動機也成為PC 產業新的討論話題,尤其微軟去年推出自有品牌平板電腦,入股戴爾是否更進一步與硬體緊密結合,又或只是藉此幫助轉型,讓戴爾走向IBM模式後從中得利等等,都是PC業未來版圖挪移的可能變數。
【聯合晚報╱呂俊儀】 2013.02.18 03:16 pm
--------------------------------------
戴爾爆求售下市 震撼PC鏈
消息人士14日透露,戴爾公司(Dell)正和私募股權業者洽談出售和下市,戴爾考慮下市凸顯其難以突破個人電腦(PC)式微的困境。若成真將衝擊台灣的電腦供應鏈,包括廣達、仁寶等業代工廠。
消息傳出後,戴爾公司股價漲到8個月的新高,15日早盤時市值已增至217億美元。因為分析師認為,這可望替該公司創造成長契機。
彭博資訊14日率先引述消息來源報導,戴爾公司正和TPG資本與銀湖(Silver Lake)兩家私募基金談槓桿收購交易,但由於買主仍未取得融資,討論仍在初步階段。此交易最快本周就會宣布,整體收購金額估計超過200億美元,可能成為2008年來數一數二大的槓桿收購案。
轉向私營模式有助戴爾公司擺脫市場力量掣肘;投資人對其PC業務日漸萎縮,與無法因應行動和雲端運算的產業趨勢漸感不耐此外,下市也有助執行長戴爾(Michael Dell)更彈性擘劃管理策略,強化在消費電子與資料中心設備市場的戰力。
Needham & Co分析師庫格勒說:「他們未來幾年內可望因此獲得大筆資金,或能更積極投資行動策略,而不必每季都受到投資人檢視。」
這樁收購談判顯示,曾經穩坐全球PC製造龍頭的戴爾公司難以適應變動的PC產業趨勢,未能拓展鎖定消費者的零售市場,也幾乎在新崛起的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缺席。
為因應PC需求下滑窘境,過去4年來戴爾斥資超過127億美元,加強研發資料儲存設備與軟體,並推出諮詢服務,盼藉此吸引更多客戶。
戴爾1984年以1,000美元創辦戴爾電腦,1988年公司上市。戴爾採取的高效率、便捷銷售策略,為公司開啟20年榮景。
2004年戴爾交棒給營運長羅林斯,2007年公司把PC製造龍頭寶座拱手讓給惠普,他又回鍋。戴爾曾多次公開表示將精簡PC部門,並矢言大刀闊斧改造公司,兩年前首度透露考讓公司下市。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13.01.16 02:53 am
------------------------------------
戴爾唱衰 拖累筆電代工族群
歐美景氣下滑,筆電市場又被蘋果iPad侵蝕,電腦大廠戴爾(DELL)下修全年營運展望,昨天相關代工廠仁寶(2324)、廣達(2382)、緯創(3231)股價下挫,同族群的宏碁(2353)、和碩(4938)遭拖累,僅剩華碩(2357)因看好營運展望獨撐大局。
全球第2大個人電腦製造商戴爾由於受桌上型電腦與消費者支出下滑拖累,第2季營收成長不到1%,昨天也宣布下修全年度營收預估,全年成長目標由原先的5%至9%,降至成長1%到5%,不但造成代工個股股價大跌,同產業個股也多湧現賣壓。
由於戴爾下修今年營運展望,意味全球市場成長力道持續走弱,台股相關供應鏈也將受害,昨天相關代工廠如仁寶、廣達、緯創都遭外資減碼,股價再度遭受利空洗禮。
宏碁雖然今年早已宣示不再衝量,但受到戴爾唱衰市場波及,法人預期宏碁也可能面臨同樣的景氣條件威脅,昨天也減碼5490張,股價從美債風波後,反彈幅度不大。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華碩昨天雖有遭MSCI調降權重利空,但華碩今年宣示將力拚新興市場市占率,也強調對第三季展望樂觀,由於法人對營運也正面看待,支撐華碩股價表現,昨天逆勢上揚6元,以243元紅盤收市。
【聯合報╱記者鄒秀明/台北報導】 2011.08.18 02:39 am
------------------------------------
戴爾娶親 沒考慮宏碁
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製造商戴爾公司(Dell)表示,最近計劃對外大肆併購,目的是為提升獲利,因此併購對象不太可能包括宏碁或其他專注販售低利潤機器的小型PC製造商。
戴爾執行長戴爾(Michael Dell)14日說,為對抗全球經濟衰退,戴爾計劃追求「收購組合」以提升銷售。財務長葛拉登(Brian Gladden)表示,戴爾考慮收購可助其擴展個人電腦、伺服器、儲存與資訊服務業務的公司,以及能幫助該公司打進新市場的科技供應商。
葛拉登表示,戴爾今後的焦點在於提升獲利,而不是個人電腦的市占率。他說,全球PC出貨量排名第三的宏碁,近來拜低價、尺寸縮減的小筆電需求強勁之賜,市占率可能超越戴爾。但葛拉登強調:「即便如此,我一點也不在意。我對販售利潤趨近於零的小筆電沒啥興趣。市占第一與獲利要我們二選一,我們寧願多賺點錢。」
市場研究業者史福伯登公司(Stanford C.Bernstein)分析師沙科納奇表示,併購宏碁會讓戴爾與國際客戶接觸的管道增多,有利於業績擴展。宏碁近來靠消費者對小筆電的強勁需求,出貨量大有斬獲。據市調單位Piper Jaffray公司估計,小筆電2015 年的全球出貨量,將從2008年的1,250萬台暴增至1.26億台。
戴爾公司雖然也販售小筆電,但戴爾表示,他沒興趣與宏碁爭市占率與出貨量,因為「這些低價機器通常利潤極為有限」。他說:「宏碁的PC出貨量雖然與戴爾相去不遠,但我們的毛利卻是他們的六、七倍。」
戴爾迄今完成最大的併購案,是2007年以14億美元收購儲存設備EqualLogic公司。葛拉登表示,這筆收購案讓戴爾順利提高利潤,並降低對個人電腦的依賴;戴爾目前的營收有六成來自個人電腦。
葛拉登並透露,戴爾目前有意收購的公司,價格介於2億美元與80億美元之間。他說:「如果我們能以每家15億美元代價再買進十家EqualLogic類型的公司,然後好好經營,整間公司將脫胎換骨。倘若我們收購一家90億美元的公司,等於把所有雞蛋都擺進同一個籃子;多買幾家小公司,成功的機會可能比較大。」
瑞士銀行表示,戴爾應該要收購軟體公司或科技服務公司。瑞銀說,戴爾可能併購的軟體業者包括Salesforce.com 、邁克菲(McAfee)、Citrix系統與CommVault系統;電腦服務業者則包括電腦科學公司(Computer Sciences)與Affiliated電腦服務公司。
業界傳出,多家系統廠對戴爾轉變採購權政策表示不解,但由於戴爾僅擬成立此機構,尚未定案,且牽涉後續訂單,國內NB代工業者普遍不願評論該傳言。廣達、仁寶則表示,對此消息毫無所悉。
NB供應鏈傳出,戴爾有意於大陸昆山成立採購中心,貼近附近密集的台系組裝廠,並將原本由各廠自行採購的零組件,統一置放於昆山倉庫。
戴爾採購權策略改變並非首次,NB業者指出,三年前戴爾也試圖將零組件採購權收歸己有,但後來運作出現問題,主要是NB 款式眾多,生產排程困難,因此後來戴爾再度將軸承等零組件,交回由NB系統廠自行採購。
戴爾在創辦人麥克戴爾回鍋擔任執行長後,曾對外明確表示,零組件採購將採「(組裝及採購權下放)Light Touch」,將過去由戴爾介入較深的模式,轉交由系統組裝廠負責。當時,戴爾打算關閉組裝工廠,將最後組裝權交由代工廠。
目前戴爾商務NB機款主要代工廠為仁寶;消費NB主要代工廠包括廣達、緯創。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年初即暗示,明年戴爾組裝可能將全部交至代工廠。
戴爾近年為趕上龍頭廠惠普,積極調整銷售模式,不但從直銷轉經銷,採購與製造模式也簡化,試圖藉由更有彈性的方式,拓展市場,並縮減製造與銷售間的時間差。
【經濟日報╱記者李立達/台北報導】2009.05.30 03:20 am
---------------------------------------------
戴爾上季獲利銳減63% 優於預期
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製造商戴爾公司(Dell)上季營收減少23%,獲利更銳減63%,但略優於分析師預期。
戴爾28日公布財報,由於筆電及個人電腦銷售同步萎縮,截至5月1日止的會計年度第一季營收降至123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127億美元;上季獲利2.9億美元或每股15美分,遠低於去年同期的每股38美分,但若扣除一次性支出,則獲利為4.75億美元,每股盈餘24美分,略優於分析師預估的每股23美分。
戴爾上季桌上型電腦銷售大減34%,筆記型電腦也萎縮20%,這兩項業務占公司整體營收的60%。但執行長戴爾(Michael Dell)預期明年銷售可望回升,他說:「我們相信將有一波強勁的汰換周期,正為此準備。」他認為,隨著微軟最新的作業系統Windows 7問世,可能吸引消費者汰舊換新,「消費者會非常專注於新科技...我們認為有很大的商機。」
不過,戴爾財務長葛拉登(Brian Gladden)也警告,公司還未見到科技支出衰退的底部,他說:「需求尚未好轉。」
戴爾正積極精簡人力,並把部分製造業務委外處理,希望在2011年以前能削減40億美元的成本。戴爾並減少電腦降價促銷,試圖加強獲利更高的服務業務。
此外,戴爾也試圖降低對個人電腦業務的依賴,轉向如伺服器電腦或儲存系統等數據中心設備,並拓展其軟體及服務部門。該公司上季擴大其服務範圍,例如開始提供中小企業雲端計算服務以監控管理IT網絡,之前這些服務只提供給大客戶。
但市調機構顧能公司的戴爾分析師安克表示:「戴爾在這方面的深度廣度明顯不及競爭對手,他們以硬體為主,因此機會受到局限。」
目前戴爾的服務銷售僅占營收的9%,戴爾本月稍早表示將提高此業務的比重,而相對的,惠普的服務業務已占季營收的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