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防疫封鎖措施導致空運與海運中斷,許多消費品與投資產品需求大減,使得今年第二季全球貿易量崩跌,跌幅創下史上最大。儘管近來跡象顯示跨境貿易往來逐漸復甦,但從長遠來看,疫情帶來的龐大經濟與社會衝擊仍將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根據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25日數據顯示,第二季全球跨境商品貿易量較前季下跌12.5%,跌幅改寫2000年有此紀錄以來新高,甚至超越金融危機期間。

事實上,全球貿易早在疫情爆發前便開始衰退,原因在於中美貿易緊張與新關稅所致。而新冠疫情除了造成運輸中斷外,也讓驅動全球三分之一貿易量的供應鏈備受考驗。

中國大陸是最早實施隔離封鎖的經濟體,同時也最快開始解封。該國第二季出口量攀升2.4%,遠優於首季的下滑7.7%。美國與歐元區在這段時間大多維持封鎖措施,因此同期出口量分別暴跌24.8%與19.2%。

若從整體來看,全球貿易量6月攀升7.6%,優於4月暴跌12.3%與5月的下跌1.1%,顯示全球貿易於第二季尾聲開始復甦,加上近日數據顯示海運量與製造業出口訂單皆出現成長,預示第三季貿易量可望重拾成長動能。

世界貿易組織(WTO)近日便表示,若各國應對疫情得宜,今年全年貿易量可能僅下跌13%。WTO先前預測,受疫情衝擊,今年貿易量最慘恐下探約32%、跌幅創1930年代以來最大,最好情況下衰幅約13%。

但數據顯示,各國貿易復甦情況不一,美國與德國製造商上周回報8月出口訂單暴增,前者增幅創下2014年9月以來新高。法國與日本製造業同期出口訂單則下滑。

在疫情期間,部分國家意識到國內醫材供應短缺與過度依賴大陸製商品的問題,因此計劃提高關稅壁壘並鼓勵製造商回流,換言之,這場公衛危機已經重塑全球貿易版圖。
工商時報─記者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2020年8月27日 上午7: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