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挽救經濟成長率,經濟部喊出推動「第三次進口替代」,初步鎖定機械和材料設備、高值石化業、節能產業,甚至擴大至服務業等行業,鼓勵國內企業的採購、製造轉向國內,一來將訂單留在國內,提升國內技術,二來也為未來下一波出口打下基礎。

經濟部長施顏祥已將推動「第三次進口替代」,列為振興經濟及出口的中長期因應策略之一,正積極與智庫研擬對策。官員說,將出台政策會整合現有產業升級輔導工具,並考慮提供補助,引導民間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或者採購國內製造設備。

據了解,工業局將主動聯繫台積電、宏達電等國內主要設備進口大廠,商討轉向採購國內生產的設備與零組件。官員解釋,半導體精密機台目前全世界只有荷蘭和美國能夠生產,這部分要進口替代,確實很困難;但半導材料設備、面板機械設備是可以進口替代。

此外,工業局已推動的石化產業高值化、工具機A+等計畫,目的在於提高自製率、建立自主技術目標,也隱含進口替代的用意。在經濟不景氣、出口衰退時,擴大進口替代的思維,除提升國內技術,並可以國內市場為試煉,為將來下一波出口擴張打下基礎。

據透露,此方案首先是要篩選國內能替代進口的產業,其次是搭配有力的政策輔導措施。

目前擬納入第三次進口替代的產業,初步鎖定有相當競爭力的工具機及機械設備、材料設備、高值化石化產業,及有助於減少我能源進口的節能產業;此外,第三次進口替代不僅限於製造業,將擴及到服務業,如物流。官員說,服務業進口替代、商業模式建立比製造業更快速而有效。

據台經院估算,2011年我進口約2,814億美元,順差約268億美元,若能進口部分替代1%,則可帶來近11%順差成長,若能進口替代5%,則順差成長將超過50%。

閱報秘書/進口替代

「進口替代」是指一國採取相關措施,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對許多外需型國家而言,進口替代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尋找國外市場,出口替代往往是進口替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江睿智)
【經濟日報╱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2012.08.06 01:56 a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