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泰金(2882)及台大產學團隊發布最新一季台灣「經濟氣候暨金融情勢」指出,由於第2季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外景氣衝擊較原先預估嚴重,該團隊將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估值由原本2.0%下調至1.8%,研判全年成長率有80%的機率落在1.0~2.2%之間。

國泰台大產學團隊認為,新冠疫情年初在大陸爆發,隨後蔓延至歐美,導致全球經濟活動一度迅速凍結。即使5月中旬後主要國家陸續審慎解封,整體景氣仍低檔盤旋,為台灣內外需前景帶來挑戰。因此將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下調至1.8%,研判全年成長率有80%的機率落在1.0~2.2%之間,相較之前預估1.0~2.6%也有所修正。另外,下修全年消費與淨輸出成長率。不過,看好轉單效應與新興科技題材支撐,維持原先投資成長率預估,同時正面看待下半年民間消費改善展望。

對於第3季看法,因新冠疫情陰影下,上半年台灣景氣表現低迷。不過,隨全球各國陸續解封,海內外需求逐漸改善,搭配寬鬆政策發揮效果,第3季台灣經濟成長率有機會由負翻正。評估7月到9月台灣景氣將由象徵景氣轉弱之「陰」,轉為象徵景氣擴張之「晴」,第3季經濟氣候出現晴的機率將在55%以上。

該團隊也認為,各國央行與政府積極推出大規模貨幣及財政政策,有效緩和主要地區金融情勢緊張壓力,台灣央行應無再降息必要,後續關注焦點,仍在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第3季在景氣緩步回升的情況下,金融情勢有機會擺脫「緊縮」狀態,進入「趨向緊縮」區間。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2020年6月22日 下午3:05
-------------------------------------
台灣經濟 呈「空心式」成長

台灣競爭最激烈的電子代工業面臨毛利率「保二」危機,整體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十年來下跌約六個百分點,面臨「保廿」的挑戰。台經院院長洪德生昨天警告,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下滑、毛利變低,廠商海外生產比卻居高不下,導致台灣經濟呈現虛有其表的「空心式」成長。

他說,台灣產業發展陷入困境,尤其,長期重出口、輕內需,使得資本密集產業獲得較多的政策資源,但產業與企業不僅未帶動薪資成長及就業,本身利潤也愈來愈低。

附加價值降 影響薪資

由於附加價值的計算,就是把廠商的投入減去中間製造過程,可以說是勞工的薪資、企業的利潤、機器設備的折舊與間接稅負的總和,因此,製造業附加價值降低,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勞工的薪資。

台經院的研究更發現,日本與南韓的勞工薪資占製造業附加價值約百分之五十五,但台灣已經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

洪德生因此呼籲,台灣在攬才上必須積極對外開放,引進國際人才以因應產業競爭變局。

洪德生昨參加中經院舉行的「二○二○台灣願景與挑戰」研討會時表示,我國製造業海外生產比這幾年都維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台灣長期依賴出口,資本密集產業獲得較多政策資源,卻以生產中間財為主,欠缺自主性。

洪德生直言,台灣產業以出口為主,人才必須國際化。他說,台灣在科技創業、基礎工業、管理與行銷等領域缺乏人才,如何吸引國際優質人才成為當務之急。

台灣人才三大致命問題

洪德生表示,台灣人才現有三大致命問題,包括國際人才進不來、台灣人才出不去,以及留在國內的人才又不夠國際化。他建議,國內產業必須轉型,讓未來產業應朝智慧化發展,導入更多自動化設備提高生產效率,不要再與新興國家比拚低成本勞動力。

洪德生以美國矽谷的成功為例,強調矽谷有完善的創業環境,吸引多元又國際化的人才,台灣應全面檢討放寬現行外國人居留與工作法規,讓他們能留在台灣工作與創業。


新聞辭典》 附加價值率

附加價值率愈高,獲利能力就愈好。

「附加價值率」意指廠商創造的附加價值,占生產總額的比率,也就是產業本身所創造出的價值。附加價值率愈高,顯示獲利能力愈佳,代表產業中的各企業獲利能力愈佳。

近十年,我國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減少了六個百分點,凸顯產業結構轉型調整的急迫性。
【聯合報╱記者林毅璋/台北報導】2014.07.31 03:16 am
--------------------------
梁國源:經濟結構出問題

第3季經濟感冒,成長率不但遠低於主計總處預期,也讓民間智庫跌破眼鏡。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示警,日本、中國大陸、新加坡、南韓第3季經濟都在好轉,台灣逆勢下滑,顯示經濟結構出了問題,亟需政府拿出大戰略因應。

主計總處第3季經濟成長率概估僅1.58%,明顯低於中研院、中經院、元大寶華、台經院、台綜院等智庫預測。中經院10月預測今年第4季經濟成長率只有1.86%,若真如中經院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不保二。

梁國源對此指出,第3季國際景氣持續好轉,尤其是日本和亞洲新興國家都愈來愈好,台灣此時明顯跟亞鄰不同調,顯示在產業結構上出現大問題。他指出,台灣實質薪資持續衰退、出口產品和地區過度集中、產品競爭力也在下降,這些結構問題沒看到政府拿出大戰略因應。

他認為,台灣過去的十大建設和科學園區,都有明確的戰略目標。但近年的消費券、家電補助等刺激措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能根本解決問題。
【經濟日報╱記者邱建業/台北報導】2013.11.01 03:51 am
-------------------------
「低潤慘業」拖垮台灣競爭力

金管會證期局要求茂德(5387)重編去年第四季及今年第一季財報,今年半年報也編不出來,9月6日起停止櫃買交易,直到六個月內補交財報為止,否則將成為第一家下櫃的DRAM公司。

即使國內26家債權銀行提存之呆帳準備,依據銀行局公布的資料合計293億已達到總授信餘額之53.57%,對銀行體系沒有致命的危機,但從整個產業的角度來看,茂德只是冰山一角。

企業舉債就是運用財務槓桿,整體股東權益的風險與利潤會被同步放大,就像買股票用融資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看對股價1%,對於自備款的報酬率就被放大2.5%,但這也表示如果看錯1%,虧損就會被放大2.5倍。

台灣的面板與DRAM目前就像是無止境的錢坑,不進行資本支出,就是死路一條,但是舉債進行資本支出,又不保證能賺錢。

對銀行而言更是面臨要停損還是加碼攤平的窘境,如果不繼續借錢給面板與DRAM兩大慘業,以前借出去的就可能變成呆帳,但是如果現在再借錢給不賺錢的公司,未來的呆帳可能更龐大,銀行就只能在現在的呆帳與未來更多的呆帳之間作選擇。

追根究柢 問題出在哪裡?

從市場經濟理論而言,短期內廠商虧損而仍會繼續經營,而長期就會退出市場,讓供需達到均衡狀態,這就一種自動調節的機能,但是在台灣好像看不到這樣的市場機制。因為政府政策往往是短視的,扶植而不整合,卻要壓上了銀行及股東的身家,企業獲利不繼難以支應研究發展,致使技術力落後競爭對手,再進入虧損的惡性循環,「大到不能倒」與「市場失靈」遂成為台灣經濟的沉痾。

【完整內容請見《金融家月刊》2011年10月號】

金融家月刊【口述/梁碧霞 整理/蘇見文】 2011/10/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4112 的頭像
    a4112

    a4112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