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雄認為,三大股東各有專長,大唐集團是大陸第二大的電力公司,湘電與東元都是上市公司,未來在相互持股的部分,會依照規定來進行。
東元表示,這項合作案以東元的永磁高效能馬達、湘潭電機則以直趨式馬達為主,產品具互補性,以拓展國際市場為著眼,一年至少可以生產500台以上。
東元自主性完成的台灣第一座200萬瓦特(2MW)風機,明年初在東元中壢重電廠亮相,合作夥伴有台朔重工、中鋼機械及先進複材科技等的關鍵零組件廠商。
2MW風機是全球現今風電主力機種,目前東元以美國子公司進行風機代工組裝,這次在中壢廠自主性完成,可以承接自有訂單,意義完全不同。
【經濟日報╱記者張義宮、何易霖/台北報導】2009.08.19 04:21 am
--------------------------------------
東元獲大單 金額20億
家電大廠東元接獲大陸最大風電廠華銳、前五大風電上海電氣的風電發電機大單,以150萬瓦特(1.5MW)、200萬瓦特主力機種,金額約20億元,將是東元進軍風電產業以來最大的突破。
據了解,這項大單的發電機一年出貨高達1,000台以上,以平均單價達200萬元計算,總金額即高達20億元。在這次「兩岸風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大陸前五大業者包括:華銳、金風、東方汽輪機、浙江運達風力與上海電氣等負責人都率團來台爭取合作商機。其中,華銳是大陸最大風力發電業者,去年市占率22%,金風以18%緊追在後。台灣則有東元、中鋼機械、大同、上緯、台電等與會。
東元以系統整合走向風電市場,大陸宣布拚能源,東元主攻本身最強項的風電領域,將大陸市場列為首要拓展目標。東元發展風力已有多年,並有東元西屋馬達在美國接單風電的經驗,將以此進軍全球市場潛力龐大的風電產業。
昨天閉幕的兩岸風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由台灣風能協會秘書長王裕光、大陸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岩, 簽訂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合作意向書。
雙方同意加強兩岸風力發電交流與合作,探討適合亞洲氣候與地形的風力發電機組,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
此外,將建立符合兩岸特殊環境之風電產品標準、質量監控與認證制度,以期確保兩岸風電產品質量,提升國際競爭力。並合作進行風力發電人才的教育和培訓,提升兩岸風力發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經濟日報╱記者張義宮、何易霖/台北報導】2009.08.19 04:21 am
--------------------------------------------
風電這塊餅 台灣廠商吃多少?
「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進入第二天,今天討論的焦點皆放在「海上風力發電」,也就是兩岸共同看好的合作方向,而代表團也將於下午簽署合作意向書。關於實質的合作內容,大陸前兩大、全球前十大風電廠華銳、金風皆證實,「已經和東元(1504)等廠商洽談過」。
東元能接多大的訂單
在兩岸共同編織的風能國際化遠景中,初步選定台灣海峽為示範灘頭堡,要聯手開闢國際市場。只不過,台灣相關廠商能分到多大一杯羹、被點名的東元能接到多大規模的訂單、最快何時能挹注營收?還沒人能看得清。
新能源近期成為兩岸交流的熱門議題,也是兩岸搭橋的重點產業之一;不同於一般產業看的是眼前需求,能源和環保產業看的是未來,「能見度」拉到了十幾二十年後。預估台灣風力發電量到2015年預計將達到1400千瓦,2030年可達 3000千瓦;而大陸在政府計劃性的培植下,預期2020年風力發電倍增至1億千瓦。
廠商還有作夢的權利
又相較於太陽能已經來到百家爭鳴、過度投資的戰國時代,兩岸在風力發電上都還在起步階段,也因此,廠商都還有作夢的權利。華銳董事長韓俊良說,「我們連續兩年的營收規模都是成長百分之百」,今年營收目標上看120億人民幣;也難怪東元董事長劉兆凱可以許下「三年內能源事業超越家電本業」的大願。
然而,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首先就面臨到「併網」和「非併網」的問題,兩岸廠商所希望的發電方式並不相同。這次大陸廠商來談的是併網模式,也就是集中發電,將所有電力併入如台電的網路中;但台灣畢竟市場小,沒辦法創造出集中發電的經濟規模,因此廠商大多希望讓非併網成為主流,自己發的電能夠自己用,不少台廠也已經開始生產小風機,但大陸廠商卻還是希望以大風機為主。
其次則是台灣產業的「成熟度」問題,華銳董事長韓俊良認為,台灣若真要將風力發電產業經營好,首要工作就是要先「測評風資源」,例如在澎湖海域要有長達一年的連續性資料,評估其可行性。
兩岸僅在供應鏈結合
此外,台灣廠商的「產品質量」也是一大重點,在兩岸廠商互相開發風資源的大目標之前,兩岸的合作僅在於供應鏈的結合,像金風和華銳皆是和台灣的零組件供應商洽談採購,至於會下多大的單,大陸業者坦言,「那還得看看他們產品的質量」。
最後,按照中國能源局副局長、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劉琦所言,除了歡迎台灣企業到西岸海域投資外,也希望台灣引進大陸風能企業,「將兩岸視為整體看待」,如此打破台灣海峽的天然屏障,讓大陸業者直接輸入電力至台灣,恐怕又是另一個「政治層面」的問題了。
【聯合晚報╱蔡佳容】 2009.08.18 02:56 pm
-------------------------------------
東元風機 吹進大陸
兩岸風電搭橋報捷,大陸前兩大風電廠華銳、金風昨(17)日均透露有意與台灣合作,不約而同點名東元(1504),華銳更積極與東元接洽中。
東元董事長劉兆凱認為,旗下風電業務成長力道強勁,營運規模可望超越家電本業。
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昨天在台北舉行,這是兩岸首度大規模針對風電產業合作進行討論,共有500多名兩岸企業界人士參與。大陸交流代表團由「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劉琦擔任團長,率領大陸80餘人與會。東元昨天股價下跌0.25元,以14.45元作收。
大陸風電龍頭廠華銳董事長韓俊良表示,華銳近年接單狀況非常好,近年來營收都以倍增態勢成長,今年營收可達人民幣120億元,現正與東元密切接觸,希望能共同合作,將拓展兩岸風力資源互相投資開發風電廠商機。
大陸第二大風電廠的金風董事長武鋼看中台灣風電零組件實力,也有意與東元談合作。武鋼表示,金風一年有2,000座風機要交貨,將藉重台灣風電零組件的實力,尋找合作夥伴,將進一步與東元磋商可以合作的項目。
劉兆凱表示,至2015年全球風電產值高達1,400至1,800億美元,商機龐大。東元準備明年推出2,000千瓦的自製風機,同時在風機製造、維修代工組裝及風廠營運管理等三大領域著墨。
劉兆凱透露,東元自行研發的風機,已有很多客戶表達高度採購意願,將是東元進軍大陸風電市場的利器,估計未來幾年東元風力相關業績將有強勁成長,營業額可望超過家電本業。
身兼台灣風能協會理事長的劉兆凱強調,兩岸風電業應以差異化商品攜手合作,以海岸、離岸及資通訊整合的特色風電領域來發展,才能有別於歐美廠商以陸地風機的產品。台灣擁有風電零組件供應鏈體系,以及資通訊整合能力,可大量應用於風機運轉及降低維護成本。
大陸第二大風電廠金風看中台灣風電零組件實力,有意與東元談合作,金風董事長武鋼、東元董事長劉兆凱。
【經濟日報╱記者張義宮、何易霖/台北報導】 2009.08.18 02:42 am
-------------------------------------
東元擬投資3億元 福建設置風機總裝廠
東元電機 (1504)董事會今天決議,將投資新台幣3億元,於中國福建省福清市設立風機總裝廠,正式進軍中國風機市場。
東元表示,在福建設立的風機總裝廠,東元持股 75%,並由董事長劉兆凱親自領軍,希望能切入中國高達60億美元的商機。
東元與台塑重工、中鋼機械、先進複材及上緯科技組成風電聯盟,由東元負責風力發電機組系統整合,台朔重工發展齒輪箱,中鋼機械以搭架為主,以生產高級遊艇出名的先進複材鎖定葉片,上緯則提供上游樹脂粒;目前是以福建和內蒙為灘頭堡,未來則視大陸各省需求,經營風場。
根據GWEC(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指出, 2007年全球新增電量19.9GW(兆瓦),累計風力發電量為 93.9GW ,其中以印度、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相對積極,主要仍以政策面主導 (如英國要求電力公司直接設置風力發電機),實施退稅或收購電力,而中國承諾風電系統可接上全國電網,並給予優惠收購價格,也吸引台資廠加碼卡位。
東元為搶佔商機,去年6月與美國AMSC簽署技術轉換合約,目前已有出貨風電機組的轉換器零組件,未來在具備風電組裝的代工能力後,明年即可由零組件供應鏈轉為自有品牌風機系統組供應商。
法人指出,根據中國再生能源法預期2010年利用風力發電將佔全國總發電比重達到1%,屆時中國大陸2010 年風力發電將需達10GW,預估到2010年中國對於2MW風機的需求量需2000台,整體中國大陸風機市場產值高達 60億美元。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 2009-06-11 19:38
-----------------------------------
東元台塑(1301)中鋼 (2002)拚風力發電
由東元、台塑、中鋼三大集團跨業結盟的「台灣風電系統研發聯盟」昨(10)日舉行成立大會,由東元扮演風機系統整合角色,三年內完成二座200萬瓦特(MW)級的風力機組,企圖瞄向風力發電的全球市場。
這項由工研院機械所偕同東元、台朔重工、中鋼機械及先進複材科技,共同發起的台灣風電系統研發聯盟,結合國內業界、法人機構及學術單位投入,專研台灣風電系統的開發與製造,以開發自有品牌國產化風力機組為首要任務,透過聯盟成員的專長分工,協力生產兩座2MW級的本土化風力機組。
聯盟催生者的工研院機械所長吳東權說,以分工整合,共同發展適合國內環境需求與國際需求的風力發電機系統設備,提供國內零組件的測試驗證平台,此整合計劃不但可促成國內自主性主系統廠設置,建立自主開發技術及維修能力,更可以國產化的風力機組,完整國際供應鏈系統,建構國內風電產業完善體質。
東元董事長劉兆凱指出,聯盟成員今後在台灣的風機系統整合自製率,將可由現今的30%提高至70%,得以進軍全球市場。
其中,東元負責風力發電機組的系統整合、機械結構及機電研發;台朔重工負責增速齒輪箱研發;中鋼機械主要負責輪轂、塔架等大型鑄件的技術研發;先進複材負責風力機葉片及鼻錐罩、機艙罩技術的研發,形成有效率的跨業組合。
台朔重工總經理吳國雄、及中鋼機械總經理許文都,均推崇此次由東元出面整合業界的意義。吳國雄說,台塑重工是台灣第一家在麥寮成立600千瓦四座風電的業者,經過多年運轉證實為有可行性及商業化的產品,過去的主機必須向國外購買,維修成本高,今後聯盟的研發效益下,將依照數量的增加,考慮設立齒輪箱的專業生產線。
經濟日報/記者張義宮/台北報導 2008.06.11 03:33 am
------------------------------------
◆投資失利未影響衝勁 陳盛沺栽在瑞智案
因瑞智精密案滯留大陸多年的前聲寶 (1604)董事長陳盛沺今天終於回台灣了,許多困境都沒擊垮他,但瑞智案卻讓他栽跟頭。
陳盛沺主導聲寶與國巨 (2327)合作破局,併購歐洲知名品牌通路歌蘭帝失利,與東元 (1504)合併破局都不影響他的衝勁,但涉嫌瑞智精密 (4532)掏空案卻讓他離鄉背景,滯留北京。
陳盛沺、東元黃茂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3人同一天生日,依慣例每年都一起慶生,一起排排照,讓媒體拍攝,可是陳盛沺涉瑞智案前,3人在晶華酒店1樓慶生後,媒體就沒再補捉到這樣的畫面了。
聲寶與東元的合併案正因陳盛沺、黃茂雄的交情,當時受市場關卡,只見雙方表達意願,最後卻無疾而終。
陳盛沺擔任聲寶董事長任內,引進國巨集團進入董事會,除現任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出任聲寶副董事長,國巨還選派何恆春出任聲寶總經理。
由何恆春主導的併購歐洲品牌通路商歌蘭帝案,聲寶大肆宣傳,並由台灣派駐當地記者採訪發稿,但雙方合併案破局,何恆春也隨即離職;國巨與聲寶合作幾乎在差不多的時間破局,陳泰銘回國巨發展。
講到瑞智精密案,有市場人士說,陳盛沺運氣不佳,因為許多上市、櫃公司轉投資中國大陸,超過40%上限時都會想辦法掩飾,只有瑞智精密讓人在財報中發現問題;是非曲直不論,他的做法確實讓他惹了大麻煩。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 2009-03-26 21:54
---------------------------------
東元小家電助攻 深耕風電新藍海10月見成效
東元 (1504-TW)主打的22吋液晶電視熱賣,打出 FHD高規格價格戰,熱賣到缺貨;另外,東元積極開拓新藍海,集團董事長劉兆凱預期,風力發電產品今年10 月即可見到成效。
東元去年12月推出的22吋液晶電視,打著 FHD高規格,1080P 解析度,是同規格中解析度最高的機種,而售價卻僅7990元,東元挾著老牌家電競爭優勢,在這波液晶電視競爭中脫穎而出。
東元不諱言的指出,去年12月推出這款小型液晶電視,是帶著測試市場水溫的心態,因為當時消費性市場明顯萎縮,但現在市場信心明顯回溫,造成該款小家電熱銷,「每個月做多少,銷多少」,目前消費者購買須待貨 1~2個星期,東元表示,小家電未來大有可為,公司也將構思佈局。
而東元目前產銷中最賺錢的產品仍為工業馬達,但有鑒於工業馬達技術門檻並不高,東元目前致力於開拓風力發電新藍海,劉兆凱曾表示,東元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東風即指風力發電,預估10月就可開花結果,目前東元以鴨子划水姿態深耕大陸市場,預料屆時成長動能可期。
鉅亨網/記者劉怡妤‧台北 2009-03-23 12:30
------------------------------
東元優游風力發電藍海
東元(1504)董事長劉兆凱表示,全球替代能源市場受到重視,東元已掌握北美及大陸市場的50支風電機組大單,金額達50億元。
風力發電將為東元開啟未來20年的新藍海。劉兆凱強調,風電事業商機無限,東元藉由與國內外廠商的技術授權及合作,已具備完整自製風機系統的專業實力,除了代工生意接單暢旺,更向大陸風場挺進,規劃興建組裝及維修服務基地,搶下代工、製造、整合至售後服務的強大商機。
他說,東元的重電及家電事業的經營已然成熟,全球市場供需也趨飽和,在既有資源下創新策略,以風電大業的商機無限,作為設定明確經營目標,才能逆境求勝。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替代能源事業正熱,東元在風電事業有何計畫?
答:受到各國政策性影響,替代性能源為世界未來主要發展重點,其中又以風力發電成長最快,各國政府相關補助政策也最完備。東元於美國發展風電代工已有二年經驗,延續既有重電發電機及組裝技術,發展風電可謂水到渠成;再者,東元著力的一支200萬瓦特(2MW)風機,就有新台幣1億元的產值,高單價對東元營收將有莫大助益。
問:東元有旺盛企圖心,規畫囊括風機產業由最前端的發電機,到最末端的維修,整個市場鏈如何串連?
答:的確沒錯,基於我們原本就具有的完善機電技術實力,東元在德州的關企TWNC(東元西屋馬達)在美國接單進行風機代工已經二年,早就具備風電機組生產、研發及維修專業技術。
具五合一實力 設計製造通包
我們計劃以2MW陸域型風力機組切入,藉由和美國風機大廠AMSC的合作,除了在亞洲地區製造及銷售,更以此成為台灣首家擁有風機系統製造實力的廠商。
不論最前端的零組件供應、組裝代工、系統整合設計、或銷售後端的運轉維護及風場經營,我們都具備五合一的專業實力,有信心承接風電市場的全面業務服務。
問:風力發電為東元未來的重點發展事業,預估帶來的效益為何?
答:預估於三年內,替別人生產的代工及自製800支風電機的商機合計2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600多億元)。目前在北美及大陸市場的接單量,已經掌握有50支風電機組訂單、金額達50億元。風電是東元全力以赴的新事業項目。
家電業拚突圍 把握節能商機
問:在景氣低迷聲中,家電事業的經營要如何突圍?
答:在景氣困境中,原本就飽受市場飽和壓力的家電產業難免被波及,東元自然很難例外。但我們的做法是,在既有的資源中,找出獨厚東元的經營利器。
節能減碳近幾年一直是東元各事業努力發展的基本原則及方向,早在前年,我們就推出TECO GO ECO的口號與目標,將工業與消費性產品大幅度朝節能方向調整。
東元董事長劉兆凱( 本報系資料庫)
-----------------------------------------------------------
人物側寫》劉兆凱 投出風電新球路
適逢全球替代能源大勢所趨,東元董座劉兆凱找到新球路,帶領東元延伸既有機電技術實力的優勢,搭上全球最夯的風電商機。一如棒球的投手,他站上東元投手丘上,要投出「風電」的新球路。
劉兆凱認為,發展風電對東元而言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這一波全球性的節能大趨勢,對東元簡直就是百年難遇的「天賜良機」。
從學生時代就非常喜歡球類運動的劉兆凱,現在雖然不打球了,但透過電視、專業雜誌、網路等,觀看各種球類賽事仍是他生活中的一大樂趣,還具有業餘評論家的水準。
對東元而言,跨入風電事業,「就如同東元找到具有市場潛力的風電投手一樣,將非常有營運的價值。」
【經濟日報╱記者/張義宮】2009.1.5 02:08 am
------------------------------------------------------
東元結合寬頻傳輸開啟雙e新世代
台灣國際電子展、寬頻通訊暨無線辨識系統(RFID)應用聯展,明天 (7日)起假南港展覽館展出。東元公司 (1504)除推出旗下全系列節能液晶電視與家電產品參展外,同時與集團內企業包括東訊 (2321)、威邁思電信、冠德光電等以「e化超寬頻及eco綠生活」的主軸呈現,宣布開啟雙e生活新世代。
東元公司董事長劉兆凱今天表示,以重電與家電事業為發展基礎的東元電機,更積極整合集團內高科技技術實力,以目前在光纖通訊及節能科技領域都已有收獲下,將持續深耕專業技術研發,以追求集團全面雙e進化的長期目標。
劉兆凱在展場現場,展示以東元品牌的液晶電視,分別藉由目前普遍的ADSL寬頻傳輸及使用GEPON(超高速乙太光纖網路),在傳送中國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作品的速度差異,展現東元在節能家電與高寬頻傳輸的技術實力。
東元表示,近年來集團致力高效率及節能產品的開發,並在去年宣告以「TECO GO ECO」為經營方針,彰顯東元朝節能抗全球暖化的決心。
此次東元在展場展示全系列節能液晶電視,運用環保節能新技術及智慧感應裝置 (Light Sensor),自動將電視螢幕調整到最適亮度,預計可節省高達30%的耗電量。
此外,現場也展示的花繪系列變頻冷氣、斜取式滾筒洗衣機,以及強調全面使用不會破壞臭氧層的 R410A 環保新冷媒的變頻空調系列產品等,均是東元新開發的綠能科技成果。
東元表示,藉由此次的參展,展現東元集團涵蓋寬頻傳輸、光纖通訊及RFID等技術實力,同時結合當今最快速的有線、無線傳輸技術,及時下蔚為風潮的綠能科技等,顯示以傳統產業起家的東元,已朝向具前瞻性的高科技方向邁進。
中央社/記者張均懋/台北 2008-10-06 17:42
--------------------------------------
東元(1504)要買2萬張庫藏股
東元董事會昨(16)晚決議將施實庫藏股2萬張、約3億元,將作為註銷、減少股本,有助提高獲利能力。東元並通過認列投資美商新泰輝煌(Syntax-Brllian,簡稱SBC)虧損6.59億元,將在第二季財報提列,以及增加對越南美孚工業區210萬美元等三大案,作為東元在東協的大型馬達及家電產品生產據點。
東元董事長劉兆凱昨晚表示,最近台灣股市低迷,東元藉此買回庫藏股2萬張,將作為注消、減少股本,以目前股本的191億元,還會進一步縮小,這有也助於獲利能力的提高。
東元總經理邱純枝則指出,昨日的股價跌至13.4元,已跌破淨值,因此,公司規劃買回庫藏股2萬張,以目前的股價,約需投入不到3億元,以作為維護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
邱純枝表示,董事會並通過認列投資SBC資產減損損失6.59億元,此為東元於96年8月董事會決議通過,投資SBC美金2,000萬元,折合新台幣6.59億元,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34號及35號的規定處理,SBC的股價下跌已充分反應於東元資產負債表之股東權益項下。
經濟日報╱記者張義宮/台北 2008.07.17 02:58 am
--------------------------------------------------
東元(1504) 進軍亞太風機
東元 (1504)與風機大廠—美商超導 (AMSC)簽約合作,東元取得AMSC在風機設計的技術授權,成為台灣首家擁有風機系統製造技術的廠商。東元董事長劉兆凱說:「東元將投入高達12至13億元的經費,搶攻台灣、大陸及東南亞等亞太市場高達3,000億元的風機市場。」
昨 (6)日的簽約儀式,由劉兆凱與AMSC執行副總史丹克威茲查克代表雙方簽定,東元與AMSC將共同研發製造FC2000型200萬瓦特的全功率式風力發電機組,將在2009年正式生產,挺進亞太市場。
劉兆凱表示,東元跨入風力發電市場是商機無窮的產業,根據AMSC的統計,台灣到2015年的七年之內,將安裝1,000台風機,以每台200萬瓦的風機費用1.2億元計算,即有1,200億元商機可期。
負責東元風電發展的林勝泉則指出,東元計畫邀集國內相關廠商,成立一家風力發電系統的研發聯盟,由東元生產風力發電機,其他零部件如葉片、齒輪箱、塔架等,將交由聯盟成員生產,讓整座風力發電系統均能在台灣生產。
林勝泉表示,東元將在美國、台灣與中國江西廠等三地工廠製造、銷售風力發電機組,產品將分別銷往美、亞兩地。TWMC已斥資500萬美元,設置風機組裝廠,進軍美國代工市場,具有年產能100台風機能力,將再投入200到300萬美元擴充產能,明年達到年產能300台目標。
在台灣市場部分,林勝泉說,由於200萬瓦特風機的葉片大小相當於一台747客機,因此運費成本相當龐大,儘管目前台電標案主要都由進口商投標,但未來東元將較進口商具有在地優勢參與明年台電四期的風力發電標案。
【經濟日報╱記者張義宮/台北報導】 2008.06.07 02:30 am
--------------------------------------------------
東元 美超導 搶風力發電商機
全年投資13億元 爭取台電第4期標案
老牌家電廠東元(1504)全力轉型,看好全球上千億商機,今年投資13億元鎖定風力發電領域,將採兵分三路布局。首先在台灣將爭取台電發包工程;至於亞洲市場,昨日與美國超導AMSC(American Superconductor Corporation)簽約,在台灣、中國以及東南亞共同產銷全功率式風力發電機組,預估2009年前將量產;在美國市場部分,轉投資東元西屋設立風機組裝廠,搶攻當地市場,估後年美國定單可以超過300台。
明星產業
由於國際油價高檔盤旋,加上環保議題備受重視,國內目前有此技術的還不多,東元董事長劉兆凱認定風力發電將是未來的明星產業,商機無窮,因此決定加碼投資,並與美國超導AMSC簽約合作。
東元昨日與全球能源技術領導廠商AMSC簽約合作,取得美商AMSC在風機設計的技術授權,成為台灣首家擁有風機系統製造技術的廠商,搶佔台灣、中國與東南亞的市場大餅。
擁風機系統製造技術
東元表示,此次合作的AMSC公司,為美國能源技術領導品牌之一,早在1991年於那斯達克上市,目前在全球擁有數百項能源技術專利。
劉兆凱更表示,轉投資的美國東元西屋(TWMC)與AMSC在2007年已共組風力發電研究組織,以高溫超導體技術合作發展離岸型風場,其中1000萬瓦特直驅式風力發電機已開發完成。
將力拓美國亞洲市場
由於東元在美國市場布局甚早,因此內部預估,等東元西屋明年年產量達100台風機後,預計將再投資200~300萬美元擴充產能,後
年達到年產能300台的目標。
家電業者分析,台灣目前並沒有獨立生產風力發電機的能力,現有關鍵部件如控制器、發電機等,均向國外廠商購買,在東元與AMSC合作後,未來東元將是國內首家擁有製造風力發電機組能力的廠商。
劉兆凱更直言,風力發電將是東元未來20年的重點事業。除發展美國、亞洲市場外,他也相當看好台灣市場的發展性。東元內部預估,台灣至2015年止,未來7年至少有1000台的風機需求,以每台200萬瓦的風機費用1.2億元計算,7年商機高達1200億元。
因此,東元下階段會在台灣設立生產基地,並扮演零組件供應商、組裝代工及自有品牌風力發電機組系統廠的角色。
更將在台灣爭取台電標案,估計優先以明年招標的第4期標案為重點。
至於在中國市場上,東元選擇江西作為生產基地,劉兆凱說明,中國到2007年時風力發電容量為60億瓦,預計到2020年需求將增至1000億瓦容量,相當於在13年內,要安裝4.7萬台風機,商機同樣可觀。
組風力發電研發聯盟
除此之外,東元還計畫邀集國內3~4家相關廠商,合組風力發電系統研發聯盟,由東元生產風力發電機,其他零組件如葉片、齒輪箱、塔架等,將交由聯盟成員生產,讓整個系統均能在台生產,預計最快6月底前成立。
蘋果日報【張嘉伶╱台北報導】2008年06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