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底以來,外資圈針對台股發布約70篇個股報告,其中「初評」(initiate)報告占比已高達一成。法人指出,推動外資初評的因素至少有三,投資人勿過度迷信評價光環,仍應多方打聽。

外資初評個股,往往是基於看好該公司前景,首次評價多給予「買進」、「優於大盤」建議,甚至提出極高目標價,一鳴驚人。此時投資人應加強檢視公司的基本面、外資論述邏輯,或從業界打聽該分析師出具報告的績效成果。

法人表示,外資機構初評的理由通常有三:一、公司或產業前景大幅轉佳,好到無法忽視,外資不得不研究。

二、當公司市值跨越百億門檻,外資評估有投資價值,也會進行追蹤,進而初評。前二種在動機上,都算是名副其實的「初評」(initiate)。

不過,有些中小型股市值快速成長,分析師可能基於客戶壓力,或因整體產業趨勢發展正向,必須破例研究,也會進行初評。

三、某次產業乏人照料,長時間「無人可看」,抑或研究團隊換了新主管、甚至內部政策有所改變,則該項長期未被研究的次產業也會有機會進入初評。
經濟日報 記者趙于萱、魏興中/台北報導 2018-01-29 00: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