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蘋果智慧家庭平台HomeKit宣布至今已過了一年半,但終端商品數量仍少,凸顯物聯網(IoT)要達到「萬物互聯」目標著實不易。

包括智慧家庭、智慧城市、車聯網、穿戴裝置等應用,都是屬於物聯網的一環,要讓手上的手機、平板、手表、手環,以及家中的筆電、冰箱、電視、電鍋、空調等物品,還有戶外的汽車、交通號誌等萬物相連。但是,萬物相連的前提,就要讓這些電子產品都能說同一種語言,達到互通才行。

在各廠競相投入物聯網下,各廠均希望掌控規格標準制定權,相繼催生英特爾的OIC、高通的Allseen、Google與ARM合作的Thread Group及蘋果自身的HomKit等不同體系和規格。

目前看來,雖以HomKit的進度較快,但從今年下半年終端產品有機會大量上市的時間點來看,從蘋果宣布推出平台、到終端產品大量上市,至少要兩年的時間,這正是物聯網的難度。
經濟日報 記者謝佳雯/台北報導 2016-01-02 01:34
----------------------------------------------------
物聯網恐淪駭客攻擊目標 但也製造新商機

駭客會入侵的不再只有電腦,舉凡汽車、居家安全防護系統到狙擊步槍等聯網裝置,如今已成有心竊取資料或想要惡作劇的人鎖定的目標。不過「物聯網」也為網路保護業者製造新商機。

駭進智慧型手表、門鎖、健身手環、電表或其他與物聯網連結的裝置,藉由監控人們生活各層面情況的感應器蒐集資料,恐怕會讓心懷不軌的人掌握許多珍貴資訊。

要保護互聯網裝置的安全不是沒有可能,但會增加這些智慧型裝置的成本,而製造商目前則是寧可維持低價格。

IOActive技術長塞魯多(Cesar Cerrudo)表示:「從我們經常發現的不安全狀況來看,很明顯這對大部分製造商不是優先要務。」

至今這項危機之所以仍未引發嚴重困擾,專家認為主要因素是身懷技術的駭客缺乏獲利動機。

網路資安公司Lastline共同創辦人克魯格(Christopher Kruegel)說:「有能力的人現在沒有興趣。不過一旦遇到無聊的小孩,或是喜歡製造混亂局面的人時,你就麻煩了。」
法新社舊金山/譯者:中央社徐崇哲 2015/08/02 20:20
------------------------------------------------------
搶物聯網商機 半導體業要切入OS

外界看好物聯網(IoT)將是繼智慧手持裝置後的明星產業,藉由各種與網路相連的裝置,結合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Big Data)產生新應用,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完整,各界看好能藉由物聯網的發展獲利。

台廠藉此獲利是有的,但若沒有辦法做整合切入到操作系統(OS)部分,台灣仍就只有賺硬體的錢,獲利有限。

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的預估,至2020年時,全球物聯網的相關營收可達3280億美元。這金額看似很高,但若進一步拆解,營收最高的是屬於最上層巨量資料與客戶分析領域,營收可達2620億美元,商業模式包括資料分析、App應用軟體的開發與服務。

其次,物聯網的中段商業模式包含資料的電腦計算與儲存,如雲端運算、資料中心、伺服器與儲存等,訊息交換的連接方式與標準等,營收約有180億美元。中下段商業模式還有無線傳輸與網路系統,包含4G、Wi-Fi、ZigBee等等,營收約170億美元。

若台灣半導體產業仍是只有生產各種感測晶片製作硬體,就只能分食物聯網最下段的硬體設備、電源供應與訊息傳輸設備等,這部分營收約310億美元。

換句話說,國內半導體產業其實只吃到整塊物聯網大餅的1/10左右,這是業者必須正視的課題。國內半導體廠商一定要切入物聯網中穿戴裝置等的操作系統部分,開發附加價值,否則獲利與發展有限。

由於相關新創公司增加速度過快,恐導致穿戴裝置價格競爭更加激烈,預計最快2016年會進入整頓期,2018年以前市場會成長趨緩。

在物聯網中,智慧家庭(Smart Home)的應用多使用在歐美市場,像蘋果有意利用iTV成為切入智慧家庭的主要產品,但華人市場實際應用較少,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現中國大陸對境外半導體產業是「棍子與蘿蔔並下」,雖然積極培植本土半導體產業,但要追上台灣並不容易。對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一定會與物聯網結合,我建議兩岸半導體業可合作,共同開發物聯網市場。

(本文由楊瑞臨口述 記者林毅璋整理 )
【聯合報╱工研院產經中心計畫副組長楊瑞臨 】2014.09.04 03:56 am
-------------------------
物聯網起飛 帶動全新商機

根據Gartner定義,物聯網是網際網路所串聯之實體物件間溝通的網絡,透過嵌入式技術以感測內部狀態或外在環境並與之互動。物聯網運用多種科技,能夠優化各種現有商業模式並帶動全新商機。

從創新的觀點而言,物件分為許多種類。但部分物件因無法連結至網際網路或不具感測與互動能力,並不符合傳統的物聯網定義。針對本次研究,我們將物件範圍擴大為以下四類:

1. 可辨識物件:可辨識但不具智能的被動物件,如『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應用產品。此類物件因屬較原始的應用而無法聯網,但仍具互動功能。

2. 溝通/感測物件:此類物件內含感測器,能傳送自身或所處環境之相關訊息(例如:汽車輪胎裡的無線壓力感測器)。

3. 可控制感測物件:除了感測與傳送,此類物件還能接收訊息並受操控。能從遠端開關並監控的暖氣系統鍋爐即為一例。

4. 智慧型自主物件:為能傳送訊息的複雜物件,可併入各種感測器與精密功能,進行高自主作業,汽車即為一例。自主型物件通常較為複雜,其中可能包含各種簡單物件。

上述各種物件將運用於不同領域的科技。一般來說,受限於大小、功耗與成本等因素,較簡單的物件,如溝通/感測物件與可控制感測物件較可能利用專門技術。智能較高的物件,如智慧型自主物件則較可能利用傳統IT技術,因此類物件通常體積較大且資源較不受限。有意跨足物聯網領域的新興趨勢團體,則須留意以下五項技術:

一、低功耗無線連網技術

目前已有許多針對物聯網所開發或開發中的無線連網技術。以下三類最為關鍵:

1. 個人區域網絡:此類低功耗網路僅能於幾公尺的有效範圍內連結至感測器及人體周邊儀器,可應用於醫療照護或個人電子等其他用途。實例包括低功耗藍牙(Bluetooth LE),以及支援三種實體網路傳送技術的802.15.6最新區域網路標準。亦有其他專用術語用以表達此概念。

2. 長距離感測器與網狀網絡:此類技術乃針對長距離應用(從數十公尺到數公里遠)所設計,但仍保留低功耗特色。有些還能支援多重網路拓撲(network topology),例如星狀拓撲(star)、網狀拓撲(mesh)以及點對點拓撲(point-to-point)。

目前該領域最為人熟悉的技術為ZigBee,而Dash-7亦逐漸成熟,有潛力成為數公里有效範圍的低功耗應用。
市場需要兼具蜂巢式全國覆蓋範圍及低功耗的技術,但此一領域尚無已成氣候的全球性標準。

兩項研發中的技術較被看好,包括日本的WAUN (Wide Area Universal Network)以及Neul公司的無線網絡。
業界還推出頻寬低於1GHz、堪稱Wi-Fi變體的802.11h技術,提供低耗能、長程與低資料率(data rate)功能,然而恐難於2015年前達成標準化。

3. 特殊應用網絡:現今已有數種無線技術於特殊應用領域崛起。其中一部份屬於專屬性質(proprietary),故其吸引力不如已廣為市場接受的其它標準,運用於醫療照護及運動感測的ANT+技術即為一例,其他還有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無線HART(Highway Addressable Remote Transducer Protocol)通訊協定,以及家用自動化的ZWave。

目前尚無任何一種無線技術能夠滿足物聯網在有效範圍、成本、頻寬與功耗各方面之所有需求,多數企業與機構因而必須規劃同時使用多種技術。

二、優化感測器資料管理

學界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小型智慧型物件間傳送資料與查詢,初步成果包括TinyDB,以及近年來剛起步的SENFIS、AnduIN與Antelope等系統。

Antelope是一種分散式感測資料庫(sensor database),靜態RAM印記僅3.4Kb。分散於各感測器節點的低印記資料庫,相關技術多半仍停留在學術研究階段,因此建議想要追蹤這些技術的企業與機構,可利用美國計算機協會(ACM)數位圖書館之類的學術資源。

三、低功耗嵌入式作業系統平台

針對需要超長待機時間的簡單物件,或稱『智能微塵』(mote),目前則已研發出TinyOS、IRIS、LiteOS、 MansOS以及Contiki等低印記作業系統。早期,這類系統及其使用的智能微塵硬體均缺乏處理執行緒(threading)與保護記憶體等功能,但這對多數開發商而言都是現代作業系統所不可或缺的。不過,新近版本已加強上述作業系統功能,讓嵌入式系統更接近主流平台。

新興趨勢團體應監控此類作業系統,以及其所採用的程式化與除錯技術,因為它們可能會與傳統IT發展趨勢截然不同。

四、物聯網電源與儲存技術

可能在物聯網發展路徑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力傳輸與儲存技術包括:

1. 新穎的電池外型:像是薄膜印刷電池及可撓式電池,能嵌入衣物或Thinergy、LG等業者最近展示裝有薄型可撓電纜式電池的產品。小體積電池對毫米級(millimeter-scale)系統運作也相當重要。

2. 高電力密度電池:有了可提升鋰電池性能的矽陽極(silicon anode)等技術,可望提升電池性能且變得更小更輕。

3. 採電:有些系統能從環境中「採電」(harvest),藉此將智慧物件充電。實例包括以震動、熱源、太陽能電池、靜電荷(electrostatic charge)或環境中電磁輻射等機械運動所產生的電力。雖然採電通常只能產生少量電力,對簡單的感測及通訊物件來說已經足夠。像MicroStrain便推出一款利用採電技術的應變力感測器(strain gauge sensor)節點。

4. 無線充電:並非所有具感測及通訊功能的物件都能以替換式電池或採電供給所需電力。舉例來說,智慧型服飾(smart clothing)要換電池就很麻煩,此外像是植入皮下的醫療用感測器等前景看好的物聯網應用,也不可能更換電池。在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及對手組織A4WP贊助下,目前已有數款系統開始初期量產,其它則仍處於研發階段。

此外,還有一種電源科技尚未針對物聯網應用完全開發潛能,那就是超級電容(supercap),亦即儲電能力超高的電容。雖然一般認為它將成為電池的替代品,現有產品卻有漏電過多的問題。然而,新興趨勢團體仍應留意未來超級電容的可行性是否會有所提升。

五、低功耗/低成本的小型處理器

低功耗處理器的設計於簡單運算領域已大有斬獲。如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所研發代號『鳳凰』(Phoenix)的晶片,在休眠模式下僅耗電30微微瓦(picowatt)。最低階的8位元裝置雖說技術已臻成熟,處理器成本仍將持續下滑,因此成本已開始達頂。儘管如此,Gartner預估,到了2016年,8位元微處理器成本約為0.5美元。

研究人員已研發出結合薄膜電池、採電用太陽能電池、處理器及簡易無線裝置的小型系統。這類系統的體積幾乎可以小到1立方毫米,不過離工業量產可能仍需數年。若可行,這類毫米級運算系統將實現「智慧塵」(smart dust)之類的概念,也就是可以大量配置的小型感測節點。

智慧手機等裝置的大規模量產降低了高度整合且相對高階處理器的成本,其中部分處理器已廣泛應用於低成本運算產品,如僅有信用卡大小、以Linux為作業系統的單板(single-board)裝置Raspberry Pi,售價約30美元。此類裝置可能有助於降低門檻,針對體積與耗電不受限制但成本相形重要的應用,生產價格低廉但具自主功能的複雜物件。

【完整內容請見《CTIMES雜誌》2013.03月號】
CTimes零組件 【撰文/Nick Jones】2013/03/19
----------------------------------------
找出物聯網成長的真正驅動力

時至今日,物聯網這個概念即便喊了很久,卻始終還沒有達到爆炸式成長的階段。從國外物聯網產品趨勢來推知,驅動物聯網的真正可能會是什麼呢?

科技的齒輪正開始快速地轉動著。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IOT),這個被視為下一波網路革命的商機。甚至,「物聯網」相關基礎建設,也被美國、中國這兩大世界經濟體列選為「國家戰略級」的發展政策。由此可知,展望未來,全球將會掀起一股物聯網旋風。依據美國Forrester預測,全球物聯網產值將快速成長,預估到2016年將可達6,200億美元規模,世界各國莫不高度重視與積極投入相關發展。

當然,時至今日,物聯網這個概念即便喊了很久,卻始終還沒有達到爆炸式成長的階段。不過,近日不少專家預測,隨著消費者對於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需求快速崛起,將會帶動「行動物聯網」的快速成長。

物聯網的發生,從你的口袋開始

根據國外媒體GigaOm.com近日指出,由於智慧手機的興起,將會提供許多立即可用的應用軟體以及各種創業融資平台誕生的機會,促使消費電子產品進入物聯網時代。

一位長期關注未來物聯網發展的科技記者Elise Ackerman,在Forbes.com介紹了三項最具發展潛力的物聯網產品,其中一項產品SmartThing,就是一款能讓大眾輕鬆地透過智慧手機,切身感受到物聯網的方便。他說:「智慧手機是物聯網的催化劑,在開放API標準的推動下,人們的『「口袋』」,可能將會是物聯網突然發生的誕生地。」

SmartThing外表酷炫,包含一個電源插座、一個on/off的傳感器、一個運動傳感器和一個感測器,這個裝置透過智慧手機中的SmartApp,能和人們的物理世界相互連結。SmartThing建立了一個開放的平台以及SDK,讓開發者能夠充分發揮創造力。從他們募資到的數目,可以看出SmartThing潛力無窮,其原本在Kickstarter融資平台的目標 - 25萬美元,截至目前,已有超過5600多人,共同為這款產品投資了120萬美元,超乎預期。

SmartThing創辦團隊表示:「我們相信,會有那麼一個世界,讓人類意識到生活中的每項物品原來有那麼聰明。而SmartThing就是我們真正的靈感。」他們提到,SmartThing的設計兼容許多家庭自動化、智慧能源和現行標準,因此有數以百計的傳感器和設備能夠相互支援。透過SmartApp,人們家中所有的物品,書桌、燈光、音響、寵物食物碗、地下室,將能夠做了不起的事情。

他們是這樣告訴開發者的:「我們會給你的前門API、也給你的床API、給你的馬桶API……,一切的用途是無止盡的,所以不要害羞,因為,只有你的想像力才是唯一的限制。」

至於另外兩項具發展潛力的物聯網產品「Ninja Blocks」以及「Twine」,也是類似的概念。不過,從這樣的產品趨勢我們可以推知,這些產品創辦人想像的未來世界,其實就是一個「你無法想像的連結世界」,甚至會比現有的網路更要深入人們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

讓人們「不知不覺」的上手

當行動裝置與網路成為必備,智慧生活也將會是物聯網演進的重要趨勢之一。台灣擁有電子零件以及代工的優勢,可積極爭取物聯網相關應用的商機。為了推動與加速台灣在IOT方面的技術與應用,英特爾--台大創新研究中心於12月4日「2012英特爾創新技術展示會」展示了機器對機器(M2M)、情境感測(Context-Aware)以及物聯網研究成果,希望能應用到智慧生活、智慧農業以及智慧醫療等領域。

英特爾-台大創新研究中心從人的生活著手,致力於貢獻物聯網相關核心技術,並應用於食衣住行上,英特爾-台大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許永真在展會接受專訪表示:「台灣擁有非常棒的Human Power,針對物聯網技術,我們正在革命當中,正在做,但物聯網市場雖大,挑戰也大。目前,一般人還沒有感受到物聯網商機很大的原因,其實最主要的是很多零組件成本還沒有下降,加上商業模式與應用都還沒有出現,要先解決這些問題,才有辦法普及與晉級。」

許永真說明,物聯網要成功有一個重要關鍵,即為使用者接受度(User Friendly),她表示,所謂的User Friendly要讓人們使用起來「不知不覺」的上手,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即可使用,且系統必須很可靠,若是系統每天都有問題、每個月都要維修,使用者接受度一定不高。

國外在物聯網技術上以及應用上,商業化步伐比台灣快,也走得比較久。對此,許永真認為,台大創新研究中心和英特爾合作,就是希望台灣物聯網相關技術不要再只關在象牙塔裡,她說:「我們不只作應用,也不只是注重論文的發表,我們在做的是在某些技術還不是很純熟、甚至還不存在的階段,去突破、把問題解決,作別人沒有作過的。我們的技術都會有英特爾的研究專家參與,和他們工程師討論,因而更讓我們每個環節重新思考技術的價值。」

【完整內容請見《CTIMES雜誌》2013.1月號】
CTimes零組件【撰文/劉家惠】 2013/03/15
----------------------------------------------
物聯網 概念股一覽

中國移動無錫物聯網研究院院長趙立君預計16日訪台,與台灣物聯網相關業者微星、華碩、英業達、環電及中華電信等進行交流,聯手打造兩岸物聯網供應鏈,迎接兆元商機,物聯網概念股表現可期。

研究機構Forrsester預估,物聯網(IoT)可望成為下一個10兆元的通訊業務,可應用無線射頻(RFID)、二維條碼(QR Cord)、無線感測網路(WSN)等技術,應用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電力等生活應用,帶動龐大市場商機。

由經濟部技術處指導,工研院及資策會合辦的2010年智慧生活暨物聯網高峰論壇16日展開,趙立君首次來台,以「發展M2M業務,拓展物聯網應用」為主題發表演說,同行的還有北郵無錫感知技術及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趙建碩,大唐電信總裁助理張志勇,張志勇也是TD技術論壇副主席。

由於物聯網涵蓋相當廣,分析師認為,物聯網技術包含無線射頻及無線感測等,這些都是已存在的技術,重點是如何去串連應用以及營運,比方智慧電網、智慧家庭中應用都是物聯網一環。

分析師表示,台灣廠商也積極投入相關領域,包含IC晶片業者旺玖、盛群、聯傑、亞信,無線射頻跟無線天線廠商譁裕,無線通訊公司正文、建漢、友勁、中磊,以及製作感測器的台達電。

除此之外,還有跨足自動資料讀取辨識系統精聯、精技、欣技,終端設備及系統業者華碩、英業達、微星及研華,及電信營運商中華電信、台灣大及遠傳等,都有機會搭上物聯網起飛風潮。

日前大陸物聯網業者新大陸已經到台尋求合作夥伴,包含鴻海、聯電、大立光及金仁寶集團等。此次中國移動及大唐來台也計劃建構兩岸物聯網供應鏈。

中國移動的物聯網應用部署及商業模式包括數位城市、智慧交通、數位成管級車物通等基礎,現階段主要挑戰則為全面感知、融合網路、聚合服務。

中華電信研究所副所長朱榮華也將以「從雲端運算看物聯網-網網相連雲端間為題」發表演說,說明雲端運算搭配物聯網應用,更能發揮物聯網效用,說明中華電信整合物聯網技術提供智慧家庭、智慧節能、智慧運輸以及低頻無線時頻傳播服務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黃晶琳╱台北報導】2010/09/13 09:56
http://money.udn.com/report/storypage.jsp?f_MAIN_ID=405&f_SUB_ID=3913&f_ART_ID=218374
----------------------------------------------------
下一波資訊發展浪潮:物聯網時代即將降臨

富比士雜誌(Forbes)請來知名的設計師、未來學家一同預測十年後的生活樣貌,他們認為科技、電腦仍將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部份,但是將「消失在人類的集體意識中」,讓人們忘了它的存在,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科技的人性面,科技本身在虛擬及真實世界中取得完美平衡。

一、物聯網概述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一詞,最早由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於2005年所發布的報告「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提出,係指在網路化的時代下,除了人跟人之間可以透過網路相互聯繫、人也可透過網路取得物件的資訊外,物件與物件之間可以互通的網路環境。換而言之,物聯網時代代表著未來資訊技術在運算與溝通上的演進趨勢,而這樣的演進過程中將會需要各式各樣領域的技術及科技創新來帶動,小從奈米科技、大至城市無線網路的佈建,其影響範圍相當廣泛。從發展趨勢來看,物聯網的發展可分為「時間」(Time)、「地點」(Place)與「物件」(Thing)三個維度,隨著物聯網發展的趨於成熟將創造出所有物件皆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相互溝通的環境。其涵蓋了「人與人」、「物件與物件」及「人與物件」三大範疇,如下圖1所示:

 

 

此外,綜整ITU、歐洲物聯網研究計畫小組(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Internet of Things, CERP-IoT)…等研究機構針對物聯網的定義與概念,整理物聯網的架構如下圖3所示,其架構主要可分為三層,最下層為「感知層」,由各種資訊擷取、識別的感知元件所組成;中間為「網路層」,即各類無線傳輸技術;最上層為「應用層」,即物聯網的各種應用領域,例如:環境監測、城市管理等。而介於網路層與應用層間存在一個子層為「應用支援層」,主要負責提供各種類型的平台,來串聯各種傳輸網路和應用服務。

而歐洲智慧系統整合技術平台-射頻識別工作小組(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on Smart Systems Integration(EPoSS)-RFID Working Group)於2008年「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研究報告中依照時間點的劃分,提出未來物聯網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技術發展願景、標準、設備/裝置、能源功耗與應用範疇的發展規劃如下表1所示:

二、物聯網發展關鍵技術

為了創造人、事、時、地、物都能相互聯繫與溝通的物聯網環境,當中有四項關鍵技術的成熟與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左右了物聯網未來的發展情勢:

(一)射頻識別技術(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RFID通常是由感應器(Reader)和標籤(Tag)所組成的系統,運作原理是利用感應器發出無線電波,觸動其範圍內的RFID標籤,藉由電流促動標籤上的晶片的運作來回應感應器。目前日常生活環境中已普遍存在RFID的相關應用,例如捷運悠遊卡、國道ETC、金融卡VISA WAVE、寵物晶片…等。在物聯網的時代RFID技術也能在不同的領域下應用,像是運用在物流、供應鏈管理上將有助於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倉儲管理效率,亦或運用於農、魚、牧等食產品履歷紀錄等,也由於RFID技術的相對成熟,在物聯網的發展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二)無線感知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無線感知網路是一種可以測得週遭環境變化狀況的無線技術。此技術透過感知器(Sensor)和無線網路的結合,可以提供週遭環境各種不同變化的數據,讓遠端的人員透過這些數據判斷環境發生的狀況。在應用範圍上像是水資源管理,透過偵測、蒐集水質資料,或裝置在橋樑上進行橋樑傾斜監控,也可在家中或企業內進行居家安全監控及企業員工的控管等,其應用近來在台灣開始逐漸增多,包括台電將其應用在電壓的監測;故宮將其應用在展櫃內溫濕度、光線的控制等;也有建商將之首度應用在社區內人身安全的通報上。未來在物聯網的時代透過不同類型感知器的搭配,將可拓展出各種不同類型的應用,唯其後端資料傳輸的無線技術是未來發展上成本及效率的關鍵。

(三)嵌入式技術(Embedded Intelligence)

嵌入式是一種將軟體結合硬體裝置的應用,舉凡行動電話、遊樂器、數位家電…等各種類型的設備皆可透過嵌入式技術使其具備接收網路訊息與處理資訊的能力,或是附加強大的軟體運算技術使其成為智慧化的裝置。在物聯網的發展趨勢下,所有的物件都必須要具備接受、傳遞與處理資訊的能力,因此嵌入式技術的發展更顯相得益彰。

(四)奈米與微機電技術(Nanotechnology and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為了讓所有物件都具備連網及資料處理的能力,運算晶片的微型化和精準度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微型化上,利用奈米技術開發出更細微的機器元件,或是透過奈米技術上物質特性的變化來創造出新的結構/材料,來因應各種惡劣的應用環境;在精準度部分,近年微機電技術在精準化已有突破性的發展,在接收自然界的聲、光、震動、溫度等類比訊號後轉換為數位訊號,再交由控制器處理、致動器(actuator)反應做出動作的一連串過程的處理精準度提升許多。且由於奈米及微機電技術應用的範圍遍及資訊、醫療、生物、化學、環境、能源、機械…等各項領域,且當物質做成奈米尺寸後,就可發揮出電氣、磁氣、光學、強度、耐熱性等全新物質特性,也成為物聯網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

三、物聯網潛在商機無限

物聯網的應用範圍與牽涉到的軟體、硬體與之間的整合技術層面相當廣泛,遍及智慧交通、環境保護、城市安全…等多個領域,也將衍生出大規模的高科技市場。根據美國研究機構Forrester的預測,物聯網所帶動的產值將要比互聯網(Internet)大30倍,將形成下一個兆元級別的通信業務;此外,據物聯網應用高峰論壇分析,物聯網產業在未來短期的3到5年市場規模將可達到3,000億元。面對這個即將來臨的市場機會,包含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及中國政府紛紛提出相關的發展策略規劃與投入大量資源。整體而言,2010年將是物聯網快速發展的一年,儘管整個物聯網產業仍然處於環境的孕育和準備階段,離大規模應用尚的普及有一段距離,但未來不論在技術、晶片、產品和解決方案上都有相當多的應用與發展機會,值得業者持續關注、做好準備。

【資策會FIND網站】
資策會Find [文/資策會FIND研究員:高佑嘉]2010/04/20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4478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