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管會昨(27)日公布最新統計顯示,11月台、美股大漲,金融三業(銀行、證券、保險業)對國內外股票全站在賣方,單月減碼近千億元,以壽險業大砍台股約600億元最兇,顯示壽險業對台股後市仍偏保守,有落袋為安、續降低投資風險的意味,可能不想抱股過年。

金管會公布11月底金融三業持股債部位、及壽險業資金運用狀況。11月台股大漲14.9%、美國S&P指數也勁揚5.4%,使三大金融業投資國內外股票部位回升到2兆6,160億元,月增1,494億元,但因其中最大部位的保險業是帳列金額,受國內外股市漲跌影響甚大。

金融三業中,11月底保險業持有國內外股票合計達2兆1,084億元,金額最大,月增1,692億元,其中單壽險業持台股市值略增到1兆6,484億元、持國外部位也略增到4,268億元,主因是台股和美股都大漲、提升市值所致。

若以台股11月大漲14.9%估算,加上市值回升的實際數字,壽險業對台股反手減碼約618億元、產險業也減碼53億元;再以美國S&P指數漲5.4%,壽險業對國外股市也減碼129億元,合計保險業砍國內外股市約800億元。

持有台股部位居多的銀行業,11月底水位再降到4,592億元,券商持有台股水位也降到463億元、國外股票部位達21億元,因銀行和券商以成本列帳,估算銀行業減碼63億元,券商也減碼台股136.5億元、加碼國外股市1.14億元,合計三大金融業減碼國內外股票約998億元,逼近千億元。

法人指出,12月至今台股偏小跌,預料壽險業在年底有作帳需求下,可能較傾向小幅減碼,或採汰弱留強的重新布局操作策略為主。據數據顯示,前11月壽險業已減碼台股約1,200億元。
經濟日報/ 記者 廖珮君/齊瑞甄/台北報導 2022-12-28 05:03
--------------------------------------------------------------
史上最慘 六大壽險11月全虧

史上單月最慘。11月新台幣兌美元急速升值1.3元、單月升幅逾4%,壽險業逾21兆元的國外投資部位,出現鉅額匯損,拖累獲利,六大壽險公司11月單月全數虧損,合計單月稅後虧損401.72億元,創下壽險史上單月最大虧損金額。

六大壽險公司若不計避險工具的成本,單月匯兌損失近新台幣860億元,估計整體壽險匯損逾千億元,亦創單月新高;但若不看匯兌損失,六大壽險淨值下股債價格,單月回升逾2,740億元,創24個月來最大升幅,且除了富邦人壽,另外五家都已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債券多已分入攤銷後成本,即淨值下大部分都是股票價格回升。

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新光人壽、中國人壽9日都已公告獲利,南山人壽12日公布11月稅後虧損117.92億元。前11月稅後獲利降為371.63億元;富邦人壽11月稅後虧93.7億元,國壽11月稅後亦虧89.1億元,其餘三家11月各虧32億~36億元。

壽險公司手中債券因升息,目前多無可實現資本利得;股票獲利雖有回升,但要預留明年初獲利動能;再上11月新台幣兌美元急升,單月升1.3元,罕見大幅度;壽險海外投資部位創新高,但台美利差擴大,避險工具價格大漲,四大因素齊聚,造成壽險業11月帳上出現大額虧損。

今年股債行情不如去年,且去年獲利創史上新高,比較基期較高,六大壽險前十月合計稅後純益近2,106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約34.8%,11月因為史上首見的單月最大匯損,六大公司單月都虧損,合計前11月稅後獲利降為1,704億元,比去年同期少賺近1,627億元,衰退幅度擴大到48.84%,獲利已逼近腰斬。

11月六大壽險公司淨值全數上漲,單月合計增加逾2,300億元,估計整體壽險11月底淨值可逼近1.7兆元,整體簡單計算淨值比可從9月底的2.5%,11月底拉到4.7%左右,相對安全很多。
工商時報/彭禎伶/台北報導 2022年12月13日 週二 上午4:10
-----------------------------------------------------------
金控配息 僅六家有本錢

今年股債市崩跌吃掉金控股淨值,也吃掉龐大存股族的股息。據14家金控揭露到9月底財報,攸關配息的淨值項下「其他權益」科目,虧損已攀升到1.23兆元,較上季暴增41%,若以此到年底虧損數未能明顯縮減,明年將僅剩六家金控有配息實力,估全年配息額恐僅剩1,000億元左右,下探九年新低。

這六家仍有配息實力者,包括富邦金(2881)、元大金、兆豐金、永豐金、中信金和第一金,除中信金可能略為縮水外,其餘五家都暫可維持與今年相當的配息水準。

但是否配息,仍有兩大變數,一、永豐金與兆豐金明年有增資計畫,金管會恐不允許「一手增資、一手配息」,這兩家金控是否能配息仍有疑慮,二、富邦金與第一金子銀行均屬「不能倒銀行」,過度配息恐難維持金管會高標的資本適足率要求;這兩大變數都將進一步壓縮這六家金控配息空間。

扣除與富邦金合併的日盛金外,據14家金控財報,今年前九月淨值已蒸發1.47兆元或31%、僅剩下3.22兆元,主因是今年來股債崩跌,造成金融資產帳上未實現損失擴大,影響淨值項下「其他權益」會計科目從去年底3,221.8億元,一口氣轉為虧損1兆2,345億元。

金控主管坦言,當其他權益轉為負數,依規定,就需提列同數額的特別盈餘公積,類似「提存準備金」概念,直到其他權益轉為正數才能「沖回」,避免公司「虛盈實虧」亂發股息。

簡言之,一旦其他權益到今年底仍是「負很大」,就會讓各金控、銀行配息縮手。據14家金控9月底數字,僅剩第一金維持正數,其餘13家金控全盤墨,又以五大壽險金控虧損逾千億元、虧最兇。

據估算,這五大壽險金控中,僅富邦金有豐厚家底(未分配盈餘)及今年高獲利可以抵消虧損,可維持今年配息實力外,中信金配息空間也遭壓縮,其餘國泰金、開發金和新光金恐到年底也難逆轉龐大的負數缺口。

法人說,即便第4季台美股、債市趨穩,有助縮減各金控的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但壽險金控又面臨近期台幣急升,「股債穩了、匯市又虧了」恐難續拉抬獲利,壽險金控依舊辛苦。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 2022-11-30 03:54
---------------------------------------------------------------------
爆雷! 歐洲最大療養集團債務重整 6大行庫全中箭

海外地雷爆不停。10月下旬歐洲規模最大私人療養院集團Orpea S.A.(歐葆庭)因經營困難,經法國法院獲准做債務重整,6大行庫「全中鏢」。據調查,6大行庫參貸Orpea S.A.各約2~3個聯貸案,貸放總餘額1.42億歐元,約折合台幣45.8億元(以歐元兌台幣32.2元估算),各行庫正評估年底增提呆帳準備金,此舉恐將進一步壓縮獲利。

這六大行庫包括台銀、合庫、一銀、華南銀、彰銀(2801)和兆豐銀,都以倫敦或巴黎分行參貸,均為無擔保,其中以台銀和合庫貸放餘額3000萬歐元最多,一銀貸放2500萬歐元,華南銀與彰銀各2000萬歐元,兆豐銀1700萬歐元最少。

行庫高層坦言,Orpea S.A.在11月15日與債權行召開債務協商會議,但並未釐清相關債協計畫,合庫已邀集其他五家行庫共同委託律師進一步要求Orpea S.A.做說明。

這6行庫中,有行庫認為目前Orpea S.A.繳息仍正常,須等下一次繳息日2023年1月5日後再做研判是否增提呆帳準備,但也有行庫較保守,認為Orpea S.A.已做債務重組,後續恐有資產減損、永續經營和持續履約的風險,將在今年底增提呆帳準備金。

另一家行庫主管直言,近來歐洲景氣低落,Orpea S.A.宣布債務協商後股價大跌,加上Orpea S.A.評估修改聯貸合約的財務承諾條件、或以債做股,導致聯貸次級市場報價下滑,若以10月底當時市場對Orpea S.A.債權報價僅剩20~30%來看,等於最大損失恐達債權額的七成。

Orpea S.A.是在1989年成立,是法國私人療養院領導企業,更是歐洲規模最大的養老院照護服務集團,2002年在巴黎證交所上市;2022年上半年營收22.9億歐元、年增10.6%,其他各項財務承諾都符合聯貸合約標準。

2022年初Orpea S.A.遭法國記者揭露,指控內部員工不當照護老人引法國政府注意、介入調查並追回政府補助金,Orpea S.A.股價應聲大跌;隨後Orpea S.A.新經營團隊進駐採取一系列內部管理改革措施,並研擬出售不動產還債。

但因歐洲景氣低迷、通膨上升也墊高Orpea S.A.營運成本,Orpea S.A.預估今年底恐將認列21~25億元的不動產和無形資產減損,為避免因違反財務承諾條件、觸及加速條款得清償所有借款債務,Orpea S.A.在10月25日向法院申請債務協商獲准。
經濟日報/記者廖珮君/台北即時報導 2022年11月28日 週一 上午6:42
-------------------------------------------------------
可能僅達460億 壽險10月業績 恐創161月新低

兩大衝擊,壽險10月業績恐成161個月最差。美國聯準會持續升息,但壽險宣告利率變化不大,造成躉繳美元利變壽險買氣銳減,其次是10月1日投資型保單65歲以上錄音錄影上路,也影響投資型買氣,10月新契約保費可能僅460億元上下,創2009年5月之後、即161個月新低,若低於464億元,恐就是2007年2月之後、即逾15年單月新低。

由於責任準備金利率自12月1日開始調升,11月等於是低利率的最後一個月,壽險業者估計11月新契約保費可能再降低,但也可能就在450億元附近,不過一些公司擔心舊保戶解約,將資金轉往高利率標的,現金流量恐吃緊。

10月應無壽險公司新契約保費破百億元,第一高應是國泰人壽的91.5億元,其中投資型保單約占61%,即近56億元,但仍比9月少10億元左右;第二名是富邦人壽79.4億元,投資型亦有40億元,比9月少26億元左右。另外如安聯人壽、三商美邦人壽、安達人壽及法國巴黎人壽的投資型保單,亦都比9月銷量減少。

估計10月投資型保單約銷售200億元左右,比9月少60多億元,壽險公司表示,主要是10月投資型保單高齡條款由70歲降為65歲,銷售通路仍在適應新規定,加上市場波動,就會影響投資型買氣,前十月投資型保單買氣破3,000億元,但仍是比去年同期衰退36%以上。

美國聯準會今年已升息3.75個百分點,但金管會強化監理下,壽險公司近來並未大幅調高宣告利率,也造成躉繳美元利變壽險賣相不如以往,加上預期未來會升息,保戶亦觀望。

10月傳統壽險估計也在200多億元的銷量,買氣「窒息」。
工商時報報導/彭禎伶/台北報導 2022年11月15日 週二 上午4:10
--------------------------------------------------------
驚!壽險業淨值前3季蒸發1.89兆元

壽險業今年淨值急劇蒸發,金管會25日公布最新統計,整體壽險業前九月淨值只剩下8285億元,較去年底大減1兆8937億元,上一次壽險業淨值不到9千億元是2013年時的事,創下2014年底以來新低紀錄。

美國急速升息,股債市回檔,壽險業七成資金擺在海外,受國際財務會計制度規範,債券跌價要採公允價格(依市價浮動),影響壽險業淨值,因此各家壽險業者淨值受此衝擊,光前三季就大幅蒸發1.8兆元,恐是史上蒸發速度最快的一年。

金管會25日發布最新壽險業損益與淨值(業主權益)。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表示,保險業業主權益2022年9月底為9,05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兆8,064億元或-66.6%。其中壽險業業主權益為8,28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兆7,302億元或-67.6%;產險業業主權益為76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62億元或-49.8%。

此外,2021年12月底為保險業的淨值為2兆8,830億元,其中壽險業業主權益為2兆7,222億元;產險業業主權益為1,608億元。因此等於今年來壽險業淨值減少1兆8937億元,幅度為69.57%;產險業今年以來減少840億元,衰退幅度為52.23%。

美國強升息未歇,壽險業淨值危機未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日前在立法院鬆口說,若這非衍生從保險業自己經營的問題,而是外在環境影響的問題,「那我們也要替保險公司去做一些設想」,他會請保險局去做一些研究。此外為拯救淨值破底危機,日前也傳出部份壽險業者開始賣樓套現,拋售不動產的案例逐漸增加,市場也擔心衝擊房市。

(審核:呂俊儀)
Yahoo財經特派記者葉憶如 2022年10月26日 週三 上午8:12
------------------------------------------------------
銀行、壽險業避險 砍台股600億

美國聯準會下周四開會,市場預期升息3碼起跳,股債市恐再風雲變色。據金管會統計數字,推估7月銀行與壽險業同步各減碼台股超過300億元,有獲利了結、降低投資風險意味。

據金管會統計到7月底,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大金融業,投資國內外股票部位3兆1,080億元,前七月持股部位下降5,971.4億元,但因是帳列金額,受國內外股市漲跌影響大。

金融三業中,以保險業抱國內外股票2兆3,498億元,持股部位最大;抱台股部位居多的銀行業6,892億元次之;券商抱台股668.34億元、國外股票部位22億元。

若以7月台股小漲1.18%推估,台股部位居多的銀行業,7月與壽險業同步各減碼超過300億元;今年前七月台股大跌18%,估算銀行業加碼台股逾700億元、壽險則續減碼逾260億元,銀行和壽險業不同調。

至於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金融業總共持有股債部位達30.35兆元,其中持債部位27.24兆元最多,前七月大增近1.5兆元。

市場憂心,金融業手握股債部位逾30兆元,一旦股市震盪、債券殖利率反彈,恐讓金融資產再度面臨跌價損失、進而衝擊淨值,讓明年金融業配息能力再度承壓。

據金管會統計到7月底,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大金融業,投資債券部位達27兆2,450億元,較上月增加4,129億元,前七月加碼近1兆4,914億元,其中又以壽險業前七月加碼9,044億元最多,銀行也加碼5,967億元。

法人說,升息對金融業持有債券投資部位而言,舊債恐會有評價減損,衝擊淨值;但新錢投資報酬率更佳,9月10年期美債殖利率已衝破3%,壽險業一來可拉升經常性收益率,二來可減緩利差損,因此依舊持續加碼海外債。

法人說,老債是否會有減損,關鍵是會計列帳,若放在攤銷後成本(AC)不影響淨值,若放在綜合損益(OCI)就會讓淨值一路大降。據了解,已有三家壽險業因有龐大債券部位都放OCI讓淨值承壓。

金控主管說,美國強升息未歇,金融業持股債部位除面臨評價損失,也會讓可實現股債部位利益縮水,又以壽險業影響最大,壓縮第4季獲利水準。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 2022-09-16 02:12
-------------------------------------------------
金融存股族 配息恐縮水

升息風暴讓全球股債市齊跌,金控集團上半年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擴大,法人示警,若到今年底各金控淨值項下的其他權益陷入虧損,將影響各金控今年配發現金股息的能力,最愛擁抱金控股的存股族,明年荷包恐縮水。

據目前各家金控陸續公布的半年報,已有部分金控淨值項下的其他權益大幅下滑,甚至轉為負數,若要維持資本適足率,發放現金股利恐有困難。

法人說,第2季股債市齊空、讓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擴大,一旦到今年底,金控淨值項下的其他權益虧損,金控就需提列相同數額的特別盈餘公積,金控對配息縮手、甚至可能發不出股息。

據金管會統計,金控集團第2季單季國內外未實現的投資評價虧損合計達8,732.7億元,其中投資新興市場19國,第2季單季投資評價虧損631.6億元。

金融人士說,美鷹派升息未歇,新興市場國家又因外債多以美元計價,當美元上漲時、恐會加重這些債台高築的新興市場國家負擔,經濟衰退風險增大,這也讓有投資的各大金控投資風險大增。

金管會資料顯示,金控投資的19個新興市場國家中,較明顯加碼墨西哥和智利,今年上半年墨西哥投資淨額4,742.7億元,單季增加136.5億元,帳上未實現虧損擴到143億元居新興市場投資之冠,累計上半年帳上未實現更爆虧275.7億元。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 2022-08-30 03:37
-----------------------------------------------------
金控股大跌 股東數反創高

金控股價從第2季至今跌了近15%、股東人數反創史上新高。據集保中心截至上周五(8日)統計,15家金控股東人數達624.4萬人,創史上新高,4月至今更大增了31.4萬人,換言之,在金控股跌勢未止下,已有逾31萬的存股族恐已變成了「存骨族」。

金控股大跌,為何股東人數反創史上新高?到底是散戶順勢在下跌中、抄底撿了便宜?還是接刀慘遭割韭菜?市場有兩種看法。

持較樂觀看法者,提出三大原因,一、金控股東多以存股族為主,盤整下跌時接手,可攤平長期持有成本,二、7月有除權息行情,存股族想領權息而逢低進場,三、法人有停損壓力、散戶遭套,若不想停損,自然只得先續抱。

持較悲觀看法者則認為,股東人數增加愈多,加劇籌碼面分散下,股價往往愈低迷、或是遠落後大盤,後市也較易跌難漲。

尤其是第2季外資和機構法人大賣金控股,可能接刀的都是一般散戶,愈跌愈買、愈買卻又愈跌,籌碼從機構法人流向散戶過程中,就會出現股東數大增、股價卻下跌的現象。

據集保中心截至8日統計,15家金控股東人數達624萬4,219人,單周增加2.5萬人、單月增加6萬人,若以4月金控股起跌至今,則增加了31.4萬人,其中以開發金(2883)、元大金、新光金這三檔金控股,股東人數增加位居前三大。

開發金股東人數達85萬餘人,4月到上周五(8日)止,增加了6.6萬人,總股東人數和增額都居15家金控之冠,元大金和新光金股東人數各為41.6萬人及46.1萬人,4月至今也增加了近4.6萬人及4萬餘人,增額各居亞、季軍。

相對應這三檔金控股,4月至今的股價跌幅,也以開發金跌32.8%最大,元大金和新光金跌幅各是25%及21.2%,換言之,這三檔金控股過去三個月來、共增加了15.2萬的小股東,不想停損者、持股只能先續抱。

多數法人指出,金融股升息的利多已在第1季幾乎全數反映、股價高峰恐已過,金融股跌勢又不如電子股深,對想搶反彈的投資人也不具吸引力,加上去年壽險股獲利高基期、今年勢必下修,目前看金融股後市仍不樂觀。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 2022-07-11 01:58
--------------------------------------------------------
銀行投資收益 被匯損吃光

市場資金充裕,銀行存款大量增加,為了去化資金,據金管會統計,銀行2020年及2021年共加碼有價證券達新台幣1兆7,962億元,金額創歷年新高,但加碼這麼多,卻因為新台幣匯率獨強,銀行海外資產出現兌換損失,投資收益比二年前不增反減近600億元。

市場資金浮濫,國銀存款餘額在去年11月就已突破48兆元,但放款則為33.53兆元,存放之間差額已近14.63兆元、存放比69.63%續創新低,為了去化資金,銀行也趁著資本市場出現百年難得一遇的多頭行情,加碼有價證券。

據銀行局統計,2021年底銀行投資有價證券依成本列帳的金額是6兆9,385億元,比2020年增加9,104億元,餘額應是歷史新高,而2020年銀行加碼有價證券亦達8,859億元,等於兩年加碼近1.8兆元,過去大多一年增加3~5千億元投資,所以2020及2021年國銀算是最積極投資的二年。

不巧的是,新台幣在這二年都呈現匯率強升,尤其是2021年新台幣更是地表最強貨幣,2020年新台幣對美元由30.1元升值至28.508元,幅度達5.3%,去年繼續升到27.69元,國銀有海外據點及放款等資產,兌回新台幣,都會呈現匯損,大量吃掉增加的投資收益。

據銀行局分析,2019年當年銀行投資有價證利餘額5兆1,423億元,但投資加其他淨收益(主要是匯兌損益)有1,759億元,2021年投資餘額近6.94兆元,但投資加計其他淨收益全年卻只有1,161億元,在資本市場多頭行情下不增反減,主要就是被匯兌損益吃掉。

所幸銀行放款持續增加,2021年全年利息淨收益突破5千億元,達5,173億元,銀行局副局長童振彰表示,利息淨收益仍是占銀行收益的六成以上,為主要收入;其次是銀行手續費淨收益去年亦有1,996億元,亦比前一年增105億元,今年更有機會衝破2千億元。
工商時報/彭禎伶、魏喬怡/台北報導 2022年1月21日 週五 上午4:10
-------------------------------------------------
存股族撤退 金控小股東大減

「存股」成為國民運動,尤其是年輕人偏愛高殖利金融股,不過本土疫情擴散,原本「存股」應該愈跌愈買,但集保結算所最新公布資料顯示,截至11日為止,15家金控持有五張以下的小股東人數不增反大減,近二周減少9,138人,要不是靠著台新金小股東逆勢大增近2,000人,可能出現萬人「退場」金控股現象,近二周小股東持有上市櫃金控張數更減少2.3萬張。

市場人士解讀,年輕人原本手上資金就有限,近來市況變化大,恐怕不得不賣掉「存股」籌錢周轉,也造成金融股近來走勢相對大盤與其他類股弱勢得多。

根據統計,去年存股族最愛的玉山金(2884),零股股東出脫手上持股,從5月28日到本月11日,有306位零股股東退場,減持1.34萬股,在15家金控中,僅次於國票金,人數減少第二多。顯示金控股零股股東受疫情衝擊較大,僅管零股便宜也得先退場籌現。若手上資金較寬裕,則選擇繼續存股玉山金,因此持有一到五張玉山金的股東人數還是增加704位。

今年集保結算所公布報告,指年輕人較早接觸投資理財知識,但礙於手邊資金有限,相對低價、殖利率高的金融股,成為2020年「存股」首選。

去年20歲到29歲股民持股庫存排行榜前20名中,金融股囊括十個席次,除玉山金高居第一,還包含中信金、兆豐金與第一金等。

金控去年獲利亮眼,今年15家金控合計配發1,848億元現金股利,創史上最高,但觀察金融股指數,從6月2日收1,523點波段高點後,一路下跌至昨日收盤跌幅2%,相較同期大盤上漲0.8%弱勢。以股利發放水準來說,本該是「存股」好時機,今年卻不見年輕人或一般民眾踴躍「存股」。

集保最新資料顯示,五張以下的金控股小股東人數不增反減9,138人,國泰金五張以下小股東減少3,508人最多、開發金與富邦金亦減少了2,676與2,650人。
經濟日報 /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 2021-06-17 01:18
--------------------------------------------------------------
潤寅案翻版 方富負責人詐貸80億

知名成衣加工業者「方富服飾」、「方悅服飾」負責人王橞瀴,涉嫌虛設17家境外公司進行假交易,並勾結會計師出具不實會計簽證,6年內共向25家金融機構詐貸逾80億元,涉嫌違反《銀行法》及《商業會計法》,犯行如同「潤寅詐貸案」翻版;檢調昨搜索、約談王等5人到案,漏夜訊問。

依據方富及方悅2家公司官網資料指出,位在北市中山區的2家公司,以成衣加工製造為主要營運項目,主要市場為國內各大百貨專櫃的少男及少女服飾,從設計、作樣至生產完成後,再賣給各大品牌專櫃販售。

檢調查出,王橞瀴自1999年、2000年以9000萬、8000萬資本分別成立方悅、方富服飾公司,從事成衣加工,因急需資金,遂自2012至2017年間,陸續虛設17家境外公司,並將其中的13家充作下游客戶、4家則充作上游,製作不實交易發票及裝箱單等單據,製造虛偽三角循環貿易假象,藉此美化營業額。

王女再勾結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林淑玲,美化年度財報,藉由會計師出具不實的年度財務簽證報告,共向臺銀、彰銀、第一銀、王道銀行等25家金融機構,陸續詐貸逾80億元,資金用於支應公司營運,犯行如同「潤寅案」翻版。

最近王女因無力償還龐大本息,加上疫情影響營運,自知難逃法網,在被害金融機構發現前,日前主動向檢調自首,犯行才曝光,檢調蒐證後昨展開偵辦。
中時新聞網/陳志賢/台北報導 2020年10月29日 上午4:10
--------------------------------------------------------------
五行庫阿聯踩雷 曝險1億美元

國銀海外踩雷頻仍,來自中東的阿聯最大私人醫療集團NMC,因疑涉財報作假的公司治理問題,聲請重整,高額跨國聯貸波及台資銀行。由於NMC在倫敦交易所上市,因地緣關係使得台資銀當年受邀參貸僅限歐洲有據點的五大公股行庫,各行庫已陸續提存損失至少五成、甚至全提,合計曝險約近1億美元。

不過,NMC籌組的聯貸總額高達8.25億美元,且其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規模最大的私人醫療集團,且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爆發財務醜聞後,牽連不少中東與歐洲的大型銀行、金融集團。這宗聯貸案的國際參貸銀行家數高達四、五十家,台資銀行相對規模算小;只是沒想到參貸這樣一家倫交所上市公司、中東醫療領導企業,還是富時250指數成分股,竟然爆雷,讓行庫高層欲哭無淚。

NMC聯貸踩雷的台資銀行清一色是公股行庫,主要是因這些公股行庫在歐洲都設分行等據點,其中除了一家行庫是以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參貸,其餘都以當地分行承作,有的還是以倫敦、巴黎兩家分行一起參貸。

相較之下,此案沒有民營銀行受災,主要是民營銀行觸角較少伸到歐洲,沒有受邀參貸。

事實上,NMC不僅債務龐大、牽涉中東與歐美的國際大型金融集團眾多,當年的美元聯貸利率條件也很硬。行庫主管指出,該聯貸資金用途主要是借新還舊,幣別分為美元與阿聯貨幣AED,利率加碼僅100點(1個基本點為0.01個百分點),比起在新南向國家或是香港、大中華地區的外企、陸企聯貸案,利率加碼動輒數百點,利潤不算豐厚。

當年NMC公司條件優異,聯貸利率的議價能力很強,也反映出銀行看待NMC是好客戶,不料卻爆出內控、公司治理問題。

行庫高層主管表示,該行海外授信向來嚴謹,仍不幸踩雷,目前逾放案件都在可控範圍內,海外逾放比仍相當低。另一行庫主管也表示,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的信評仍穩定,還是會爭取優質企業參貸機會。
聯合新聞網/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 2020年9月11日 上午6:37
-------------------------------------------------------------------
金融三業H1獲利 年減2.5%

股債仍多頭,但金融業上半年獲利卻有人拖後腿。金管會公布,上半年金融三業稅前獲利共近3,377億元,比去年同期微幅衰退近2.5%,主要就是銀行業上半年稅前僅賺1,932億元,比2019年上半年衰退近12%,另外就是台股好,照理獲利也好的證券業,上半年竟然也衰退近5%。

證券投信期貨業上半年稅前獲利264.39億元,比去年同期微幅成長1.59%,其中投信業獲利同比成長17%以上,上半年稅前賺逾49億元,期貨業上半年稅前亦獲利逾29億元,同比成長28%,唯一「拖後腿」的就是證券業,上半年稅前獲利近185.8億元,衰退4.9%。

在台股行情佳、日均交易量成長的情況下,證券業獲利理應可成長,但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表示,證券商經紀業務上半年是賺錢,但自營業務有一家券商虧損,造成整體獲利無法成長。主要即首季因權證交易避險不及的華南永昌證券累計上半年稅前虧損42.46億元,若把這部分虧損剔除,則券商上半年獲利應該也可成長16%以上。

上半年表現最亮眼的就是壽險業,稅前大賺1,101億元,同比成長18.8%,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表示,主要是資本市場行情佳,壽險業實現股債資本利得的金額,高於去年同期。即壽險業上半年獲利了結,先將未實現利益「落袋為安」。

產險業則因為賠款增加等因素,上半年稅前獲利79億元,比去年同期小幅衰退3.7%,但因為獲利金額差異不大,整體保險業上半年稅前獲利仍是成長16.9%,是銀保證三業中獲利成長最大者。

銀行局副局長黃光熙亦表示,上半年銀行獲利衰退11.9%,主要還是受整體經濟環境與疫情影響,資本市場巨幅震盪,投資資本利得或評價損益比去年同期減少。另外即有銀行授信出現逾放,如新加坡、日本、菲律賓據點上半年表現都不佳;三是降息造成利息收入減少。

2019年金融三業稅前獲利6,341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今年金融三業獲利如想再創新高,全看下半年的資本市場走向。
工商時報─彭禎伶/台北報導 2020年8月27日 上午7:55
-----------------------------------------------------------------
八大行庫香港分行 Q2獲利跳水

港版國安法加上疫情,讓八大行庫香港分行第二季獲利大衰退。根據八大行庫內部最新資料顯示,行庫上半年香港分行獲利約較去年同期衰退三、四成,甚至有行庫衰退幅度接近五成,僅合庫、土銀衰退7%及19%較少。

國銀高層指出,香港分行的存款、放款業務呈現全面性的衰退,其中放款衰減的情況比存款衰退更為劇烈,因此也直接連動到獲利,現在只剩有價證券餘額有所成長。其中,放款業務的衰退幅度,比起存款流失的幅度更大。倘若以放款餘額來比較,除了一銀的放款餘額有小幅成長3%,其他行庫的放款餘額均呈現衰退,兆豐銀與台企銀放款幅度分別衰退6%及8%,其他行庫的衰退幅度都超過10%,最高衰退幅度接近三成。

目前香港分行獲利前三名依序為兆豐、一銀、合庫,其中,兆豐銀香港分行雖然稅前獲利衰退約四成,但仍以超過2千萬美元的獲利居八大行庫之冠,一銀與合庫銀上半年的獲利則分別約1,900萬美元、1,300萬美元。

行庫高層指出,香港分行向來是海外獲利重鎮,多家國銀海外獲利,大部分都是OBU居首,再來就是香港分行。但自從去年「反送中」後,香港分行營運狀況已開始逆轉,到了今年港版國安法、新冠肺炎疫情接踵而至,惡化速度也更快。

大型行庫主管也指出,政治因素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動搖,大陸經濟衰退加上疫情衝擊,使香港不論來自大陸或其他海外聯貸案均銳減,此外,行庫基於忌憚「踩雷」,會主動謝絕一些放款案。

行庫主管不諱言,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使很多產業的營運前景混亂不明,此時行庫在承接新放款時態度也更小心。據了解,不少行庫承作與大陸相關的放款,占淨值比重甚至幾乎快「腰斬」,從原本70~80%之間,現在僅剩40~50%,未來這種獲利低迷的情況,恐怕還會持續至少半年以上。(新聞來源:
工商時報─朱漢崙/台北報導 2020年8月27日 上午7:46
--------------------------------------------------------------------
金融業插旗南向頻踩雷 Q2海外獲利恐更難看 國泰、中信都「中獎」

近年來金融業布局海外市場擴大獲利來源,國銀海外重心也逐漸擺往新南向市場,提供南向國家的當地台商拓展業務所需資金或投資布局,但銀行業走出海外就被必須承受當地政治變局動盪、金融體制不完備、經濟景氣等諸多風險,尤其今年更有疫情在海外攪局,海外獲利相當不樂觀。

國壽印尼踩雷認賠140億元,海外投資損失最大一筆

以國泰金旗下子公司國泰人壽為例,國壽轉投資持股約37.33%的印尼Bank Mayapada,因授信戶捲入弊案遭到檢調起訴牽累,導致現金存款大幅流失,讓印尼Mayapada銀行面臨經營壓力,甚至被印尼主管機關要求增資。

國壽原先已認列損失約52億元,經評估後決定一次認列損失,今年6月再認列損失88億元,等於上半年認列所有投資損失,金額約來到140億元新台幣,將整筆投資打掉重練,成為國泰金赴海外投資最大一筆的投資損失。至於後續是否參與增資,目前則還在評估投資架構。

國泰金表示,儘管140億元全打掉,但損失仍在可承受範圍內,國泰金上半年稅後獲利從392.9億元修正為322.5億元,每股獲利2.15元,加上國壽7月有股利進帳,國泰金前7月稅後獲利仍有469億元,每股獲利3.23元。

金融業南向挫敗?中信金在星國也踩雷

但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認為,不必將印尼轉投資案擴大解讀為新南向的挫敗,由於印尼人口紅利高、經濟成長潛力看好,確實有其吸引力,且國泰金在越南、柬埔寨都有投資經驗,若國壽能持股過半或具有絕對主導權,有信心可以改善其績效,但該案仍需要經過審慎評估並取得政府核准。

然而,不只有國壽海外轉投資失利,即便是金融體制相對成熟的海外市場—新加坡,在景氣反轉、疫情衝擊之下,國銀同樣有踩雷的風險。

今年上半年因武漢肺炎影響,國際原油價格崩跌,新加坡興隆集團也因原油暴跌重傷,聲請破產。其中,台灣的中信金控旗下中國信託銀行也踩中地雷,中信金陸續在今年上半年提列大約27億元呆帳。


中信金控資深副總邱雅玲曾表示,由於新加坡分行位居東南亞樞紐中心,難免會跟著國際脈動受影響,近5年來的授信踩雷案分別包括航運商、水處理廠、棕梠油商以及最近的新加坡石油巨擘興隆案,不外乎皆與景氣有關。

國銀新南向海外獲利,第二季不妙

尤其,今年3月武漢肺炎疫情在全球大爆發,東南亞國家也深受其害,加上全球股災襲擊,使得國銀在18個新南向國家的第一季海外獲利年減15%,其中,國銀在新加坡獲利大幅減少7成衰退最多。

根據金管會統計,本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共赴新南向18個國家,今年第1季國銀在新南向18國整體獲利為26.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1.5億元,減少15%。金管會銀行局官員也坦言,新加坡國家過去是國銀在新南向的獲利首位,但第一季就衰退高達7成,加上新加坡疫情在4月才突然轉為嚴峻,因此研判即將揭露的第二季獲利數字恐怕更為不理想。

政治大學金融系兼任教授殷乃平則認為,雖然台灣金融機構的海外投資已經相對保守,碰到景氣上的風險問題很難事前預料,但確實,東南亞國家的政局變化大、政治派系鬥爭風險大、國內經濟也常常涉及官方運用,這些文化差異皆應該列入國銀南向投資的「成本」。

殷乃平也說,國銀赴海外投資受影響的國家不僅僅是南向國家,事實上國銀在中國投資國營機構債券也產生不小的損失,包括北大方正集團宣告被聲請債務重整、紫光集團爆出債券違約等事件。但不管怎麼說,國銀到海外投資風險大,尤其目前正值國際市場「大風大浪」之際,金融業到海外去更應該特別提高警覺,緊盯投資對象的財務能力,以免面臨翻船的風險。
信傳媒/葉佳華 2020-08-11 15:00
----------------------------------------------
武漢肺炎疫情升溫,金融業對陸曝險近2兆元

武漢肺炎疫情升溫,市場預期將對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造成衝擊。金管會表示,包括銀行、證券期貨、保險業等金融業整體對中國大陸曝險金額達1.99兆元,其中以國銀曝險達1.71兆元最高,但已較前年底減少達620億元,占決算後淨值亦降至48%新低。
 
國發會指出,中國大陸GDP占全球約15%,武漢肺炎疫情將透過消費及投資緊縮、生產供應鏈中斷、金融市場波動影響全球經濟。S&P初步評估,疫情恐使中國大陸GDP成長下降約1.2個百分點,經濟學人智庫(EIU)則估計中國大陸經濟恐下降0.5~1個百分點。
 
金管會公布金融業對中國大陸曝險狀況。銀行業部分,國銀截至去年11月底對陸曝險為1.71兆元,其中授信1.26兆元、投資4170億元、資金拆借1696億元,分別較前年底減少531億元、51億元、71億元。扣除風險移轉後,整體曝險金額較前年底減少達620億元。

同時,國銀2019年對陸曝險占決算後淨值比,亦呈現逐季下降態勢,前三季依序為51.2%、49.9%、48.7%,第四季截至11月底為48%,創下展開統計以來新低紀錄。銀行局副局長莊琇媛預期,國銀去年第四季對陸曝險占淨值比將跌破48%、再創新低。

國銀去年前11月對中國大陸授信金額較前年底大減,對陸曝險占淨值比逐季下滑,莊琇媛表示,主因中國大陸面臨經濟轉型及下滑壓力,加上面臨諸多國際情勢問題,使台資銀行承作授信業務愈趨保守,授信減少、淨值增加也對陸曝險占淨值比下滑。

證券期貨業部分,截至去年底對陸曝險為154.31億元,較前年底111.57億元增加42.74億元。保險業方面,截至去年底對陸曝險約2648億元,較前年底2321億元增加327億元,主因壽險業財務性投資導致市值變動,占可運用資金約0.99%。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2020/01/31 08:03
-----------------------------------------------------
壽險業匯損、稅前獲利,去年雙創新高(2800)

金管會公布保險業匯兌損益最新統計,由於去年12月新台幣匯率強升,壽險業2019年淨匯損金額擴大至2912億元,超越前年2309億元紀錄、再創歷史新高。不過,在投資收益增加挹注下,全年稅前獲利仍達1546億元,年增達88.1%,亦創下歷史新高。

金管會統計,保險業2019年合計淨匯損達2921億元。其中,壽險業匯兌損失達2410億元,月增達1435億元,雖然避險成本驟降至515億元,月減967億元,加計動用提存外匯準備金13億元後,合計淨匯損仍擴大至2912億元。產險業全年為淨匯損9億元。

金管會指出,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去年12月升值達1.3%,使壽險業匯兌損失金額大增,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餘額546億元,月減39億元。累計全年壽險業累積避險交易的換匯成本達1985億元,交易評價損失為927億元。

合計保險業2019年稅前獲利1706億元,較前年970億元成長達75.9%。其中,壽險業稅前獲利1546億元,較前年822億元成長達88.1%,雖然10~12月均出現獲利回吐,但全年表現仍創歷史新高。產險業稅前獲利160億元,較前年同期148億元成長8.1%。

而保險業截至去年底淨值為2.06兆元,較前年底1.2兆元增加達71.1%。其中,壽險業淨值1.92兆元,較前年底1.08兆元成長達77.2%。產險業淨值1353億元,較前年底1177億元成長15%。

壽險業去年匯損金額雖創新高,但稅前獲利亦改寫新高,保險局副局長王麗惠表示,主因去年股債市表現均佳,壽險業投資利益增加挹注。淨值顯著成長則因美債指標利率較前年同期下滑,以及台股、美股指數較前年同期上漲,金融商品未實現及實現利益增加所致。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2020/01/31 07:47
--------------------------------------------------------
台商資金回流補貼方案,行庫含淚賠本演出

為推動台商資金回流,國發會大手筆提出補貼政策,但未見其利,先受其害,意外出現企業向銀行「變相殺價」戲碼。多家行庫私下指出,多家企業競相拿國發會補貼的1.5%手續費來「議價」,要求銀行直接把補貼回饋給客戶、「利率收0.1%就好」,讓不少行庫傻眼。
 
國發會補貼方案是對每筆台商資金回流的相關貸款案,各補貼銀行1.5%的手續費,結果現在變相淪為企業主向各大行庫「殺價」的籌碼。目前已知有多家高科技上市企業透過此方案向各大行庫爭取低利貸款。
 
據指出,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台商大廠知道國發會將予台商資金回流方案補助行庫1.5%手續費後,直接要求大型行庫應將該手續費「全數回饋」給客戶,結果最後這些身為「獎勵對象」的台商客戶,願意給銀行的利率只剩下0.1%,而且還一借十年,因為國發會補貼就是十年。

目前各國銀分行上報給總行這類授信利率僅0.1%的案子不在少數,讓總行主管實在頭痛。有大型行庫主管就直言,這種利率一旦給出去,眼前的確能對台商回流貸款的業績交差,但日後若金管會金檢,「一定會被質疑訂價政策」,因為行庫光是作業費用就約當0.5%,0.1%的利息根本形同賠本。

行庫主管指出,國發會所補貼的是「手續費」,和「利息費用」是不一樣的費用名目,但許多台商大廠聽完經濟部的說明會,聽到經部官員說國發會有補貼行庫1.5%後,就要求行庫在承作資金回流貸款時只能收0.1%利率,「這種作法,還不如國發會不要補助」,且銀行為了向政院政策放款業績考評「交差」,只能「含淚」接受。
工商時報─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 2019/06/13 07:5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4112 的頭像
    a4112

    a4112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