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環境不佳,企業營運頻傳壞消息。當企業「陷落」時,你應該從三個思考點來做判斷。

近日,許多讓市場心驚的景況,接連發生:許多企業面臨營運上的危機,「景氣深不見底,」反映在外的,是貿易衰退:財政部9日公布1月進出口統計,出口衰退,負成長達44.1%,創最大跌幅。

此外,國內的三大科學園區,包括竹科、南科及中科,去年總營收較前年衰退6.55%,降為1兆8417億元,是繼2000年網路股泡沫化後的重大衰退。

許多企業,似乎都邁入了「陷落」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不免憂心未來情勢何去何從,尤其對價值導向的投資投資者來說,前景不明,又該如何判斷企業未來的發展?

■企業是否「陷落」?三個思考點

企業是由人組成,所以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濟特質、遇到困境的處理態度--就跟人一樣。所以,價值導向的長期投資者,面臨企業「陷落」時,會去思考:

1.目前的影響,對企業來說,是長期或短期

尤其我們知道,企業價值,是由其長期創造現金的能力組成。這句話有兩個關鍵:一個是「長期」(指的是五至十年),一個是「創造現金的能力」。也因此若是短期上對營運上的影響(例如半年、一年),事實上並不會驟烈的影響其長期價值。

儘管,企業面臨不景氣,必然會產生短期的「創造的現金流量降低」的狀況。但只要一間企業市佔率維持不變、企業競爭力維持依舊,那麼景氣回春,企業創造現金的能力就會水漲船高,大幅回升。長期來說,不會發生斷層式的價值毀損情況。

反之,若是目前的影響,已大幅減損企業的營運能力、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幅衰退,動搖根本,甚至連「永續存在」的可能性都搖搖欲墜,那麼,就不值得再投入資本,即使是長期投資者也必須選擇壯士斷脕。

2.充分判斷其經濟特質

除了對「長短期」的判斷之外,對於「特質」的判斷,也很重要。國內的企業家郭台銘先生,在日前接受採訪時,提出他的觀點。他指出,這一次經濟景氣是屬於「全球經濟結構性的大改變」,而非「循環式的景氣」。換言之,類似經濟學家熊彼得所謂的「創造式破壞」的過程:大環境的遊戲規則,重新改寫,汰舊換新,會有一番產業勢力的大重整。

儘管這一次金融風暴,屬於系統性的危機,但事實上對每一家企業產生的影響,卻不相同。就企業的經濟特質來說,會面臨此類「結構性大改變」的企業,通常是經常面臨「典範移轉」的企業(例如有創新技術壓力的科技業,或是不斷在財務工程翻新的金融業務),在這一波風暴中,面臨的衝擊大,產業態勢的改變也大。

而若屬於一般民生所需的企業,產業規則重新改寫的可能性不大。對這類的企業來說,這一次的經濟衰退,依舊是屬於景氣循環的層次。

3.是否是「假性陷落」?

最後,對於企業營運基本面的解讀上,也相當重要。近期討論得相當多的,就是關於國內企業會計規則的調整,也就是俗稱的「十號公報」。許多人憂心:由於會計規則對存貨認列的調整,會衝擊財報表現,甚至影響到股價表現,徒然加重企業「陷落」的力道。

這讓人不免想起「朝三暮四」的典故:養猴人要給猴子橡樹果實吃,起初早上給3升、下午給4升,猴群不悅;改成早上給4升、下午給3升,猴群滿意了。頗有「改其名目,不改實質」的意味。

巴菲特曾說,他在做價值評估時,會計數字「通常只能供作參考,而非最終的依據」。因為,真相是:無論會計名目如何調整,都不會影響公司實質上創造現金的能力--也就是長期價值。然而會計數字的呈現,卻也有「誤導」的可能,讓人無法光看財務數字,就能清楚掌握企業的營運實況。

無論會計規定更迭,投資者永遠要將焦點,瞄準在企業的長期價值上--而這不會因為它如何呈現,而有任何改變,也不會因為呈現方式的改變,而讓企業在營運的基本面上,有實質現金流的減損。換言之,企業價值不會因此而「陷落」。

■長期投資者,必須完全以事實為依歸

希臘哲人赫拉巴拉德曾經說過,「人不可能兩次都踏進相同的河流」,因為河水瞬息萬變。而市場演變和企業經營,也同樣如此。沒有任何簡單的準則,能推斷YES or NO。

而唯一不變的,就是完全以事實為依歸,審度企業的經營實況,尤其是其經濟體質、還有經營者的特質,值此風浪之際,唯有不斷強化競爭力的企業,才值得投資者長期持有,才能獲得暴雨後,勝利的勳章。
  2009/02/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