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於品牌客戶調節庫存,三大成衣廠包括儒鴻(1476)、聚陽與銘旺實公告首季財報不如預期,其中,紡織股王儒鴻獲利刷六年來新低,銘旺實則是新低表現,不過公司強調,進入二季後將會逐步復甦。

儒鴻第1季營收為51.45億元,年減7.4%,季減24.8%,受到客戶調節庫存影響,讓營收規模銳減,不過儒鴻祭出「保價不保量」策略,讓首季毛利率仍在26%大關來到26.8%,也比去年同期的26.71%略好,然而稅後純益失守雙位數,僅賺2.71億元,年減58.5%,也較上一季衰退80.0%。

而聚陽首季營收55.31億元,年減12.3%,季增9.5%,稅後純益3.14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50.9%,季增53.2%,EPS為1.52元。同樣首季有匯損5,429.6萬元。
經濟日報 記者潘羿菁/台北報導 2017-05-16 05:28
-----------------------------------------------------
紡織業注意!美運動大廠UA恐陷虧損

美國運動服飾品牌UNDER ARMOUR(UA)訂今天(周四)美股盤前發布財報。財經媒體彭博指出,UA可能將出現2005年11月上市以來首見季度虧損,分析師平均預估第1季(1~3月)每股虧損0.04美元。

此外,UA第1季營收可能僅增5.9%至約11.1億美元(約334.7億元台幣),將是2009年經濟深陷衰退時期至今,營收增速首次滑落到2位數以下。

UA今年顯然時運不濟,1月宣布調降2017~18年銷售展望,才引發投資人心頭疑慮,隨後執行長普朗克(Kevin Plank)出言稱讚美國總統川普,又引起輿論非議、造成消費者反彈,導致股價2度崩跌(見下表)。

Instinet分析師Simeon Siegel說:「UA從一檔極其受青睞的股票,轉眼變成了疑慮纏身的資產」,華爾街對UA所抱持的負面觀感「日漸高漲」。

UA股價繼2016年大跌30%後,今年來又續挫33%,周三早盤一度回升0.31%至19.59美元,但仍較7個月前的股價水準腰斬。
台灣紡織產業佔據全球機能布料供應鏈重要地位,若UA財報銷售數字太差,可能對國內UA概念股短線走勢產生影響。
蘋果日報/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2017年04月27日06:21
----------------------------------------------------------
紡織業 10月「上瘦下肥」

受到第三季原物料價格下滑,及大環境不明朗兩大利空因素,不管化纖、加工絲或織布大廠10月營運都不盡理想,僅有成衣業者受惠於布料價格下滑、零售價格穩固,加上生產技術提升,維持高獲利能力,整體紡織業呈現「上瘦下肥」。
紡織業10月營收表現(1400-100.11.07).jpg  
紡織上中游業者10月營運不旺,例如加工絲大廠聯發紡織(1459)、宏益10月營收都較9月下滑,兩公司都呈現旺季比淡季差的景況。

不過,業者分析,10月紡織業營運雖然看似一片淡,但目前有氣候異常及原物料價格回穩兩大可能因素,12月營運可望出現轉機。

聯發紡織10月營收2.19億元,月減25.3%,10月營運出現少見的旺季不旺,聯發紡織表示,客戶下單保守,第四季營運保守看待。

另一家加工絲大廠宏益10月營收1.71億元,也較9月營收減少近一成。

針對聯發後續展望,法人預期,由於加工絲價格處U型打底,預估再提列跌價損失有限,第四季毛利率可望優於前三季的4%。

不過,業者分析,去年因氣候異常,尤其到了冬天天氣特別冷、寒冷的時間也拉長,致紡織業銷售買氣佳,不少服飾品牌的庫存水位降低,追加貨不斷,整個紡織業從去年9月一路旺到今年3月;今年若又出現類似去年狀況,品牌商再度追貨,紡織業12月營運可望轉佳。

織布大廠福懋受到下游品牌客戶拉貨意願低,10月營收29.07億元,月減近3%。福懋表示,每年8月至11月是織布淡季,目前接單與去年同期相似,第四季營運難大幅成長。

另一方面,EG(乙二醇)、PTA(絕對苯二甲酸)等化纖原物料價格,近期有止跌回穩的趨勢,成為帶動紡織業營運向上的可能因素。EG廠商指出,明年沒有新EG新產能投產,而且大陸去年EG需求量增高,預期在大陸汽車產銷暢旺之下,使用於汽車的抗凍劑需求量直線上揚,帶動EG價格穩固。
【經濟日報╱記者柯玥寧/台北報導】 2011.11.07 01:56 am
----------------------
千年寒冬 15檔行情火熱

氣象預報今年北半球歐洲恐將出現千年來最寒冷的冬天,亞洲地區也可能出現低溫。寒冬將襲,市場預期聚酯、尼龍、機能布、羽絨等15檔「禦寒概念股」業績有機會愈冷愈暢旺,訂單接不完。

化纖業者面臨十多年來最好的榮景,除了禦寒商機外,印度禁止出口棉花、產棉大國巴基斯坦水災造成棉花減產、大陸需求大增等因素,都推升國際棉花價格狂飆,破歷史新高。化纖廠商說,只要天氣愈冷,衣服穿得愈厚,布料就會用愈多,對於紡織族群就是一大利多。

分析師表示,具有產品替代性的聚酯棉、絲、嫘縈棉等廠商,反而成為天然棉花大漲下的受惠者。遠東新、新纖、力麗、聯發紡織等聚酯廠商,以及生產嫘縈棉的台化等近來都成為法人關注的焦點。

國內工業用布龍頭廠商弘裕,是薄膜專利品牌GORE-TEX 的間接供應商,由弘裕出貨的胚布,先交給台化做後段加工處理,再提供給GORE-TEX公司,作為防水、透汗的布料。

一般來說6月下旬至9月是弘裕的傳統淡季,但今年因大陸客戶的訂單大增,呈「淡季不淡」。在禦寒帶動的訂單需求下,進入第四季旺季,弘裕的訂單到年底都滿載,也樂觀預期明年一、二季的後市。

上櫃羽絨製品大廠光隆透露,今年羽絨原料「總毛」的備貨量就超過去年。

另外,全球最大單一尼龍粒廠力鵬指出,大陸「十一」長假後,對於運用到羽絨衣的消光尼龍纖維,大量需求湧現,主要就是因為大陸北方的氣溫開始轉冷。力鵬前九月營收171.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2.38%。力鵬更靠著寒冬引爆的禦寒商機,10、11月接單情況都很不錯。

此外,看好中石化為全球前五大、台灣地區唯一的己內醯胺(CPL)生產廠商,力鵬自今年3月25日至9月30日止,斥資約3.29億元,購入中石化共1萬8,763張股票,持股比例1.05%。

力鵬生產尼龍粒所需的上游原料就是CPL,而力鵬就是向中石化購買CPL,雙方向來有合作關係。基於看好中石化的前景,力鵬才會利用閒置資金投資中石化的股票。
圖:15檔禦寒概念股(1400~2010.10.17)隨身碟
【經濟日報╱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 2010.10.17 03:40 am
------------------------
紡纖股 大跳有基之彈

小內閣改組就定位,ECFA簽署作業快馬加鞭,被列為早收清單的紡織業,兩岸共識度高,不易遭刪除更換,吸引基本面好轉、有資產處分題材的紡纖股,近期來常上演逆勢走揚戲碼,集盛(1455)、宜進(1457)、福懋(1431)、聚隆(1466)等,今天有逆揚漲勢。

馬政府為6月簽訂ECFA(兩岸經濟協議)而進行的內閣小改組,人馬多半已告定位,由前金管會主委陳沖出任副閣揆,前第一金控董事長陳裕璋升任金管會主委,陳沖與陳裕璋「雙陳」在就任新職時,即對外公開表示看好台灣未來經濟成長,台股昨日的重挫只是與國際盤連動所致。外界預期在國際金融情勢穩定,台股回歸基本面題材,在政府作多下,獲利佳的績優股出頭天機會就升高。

集盛4月營收15.8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尼龍粒與尼龍絲占營收比重達78%,加工絲則占22%,今年尼龍與加工絲前景受惠於中國需求拉高,售價與出貨訂單為近五年來最佳的一年,以首季EPS0.52元推估,今年EPS有上看2元潛力。

宜進首季來自租金業外收益1300多萬元,且本業聚酯加工絲、高毛利的車用特殊纖維營運看漲,促成首季財報4405萬元、EPS0.19元,較去年同期激增243%,展望第二季與下半年營運,在公司積極處理資產計畫,可望有豐碩業外利益進帳,今年轉機味濃。

屬台塑集團的福懋首季稅後純益4.15億元,較去年同期鉅幅成長近20倍,每股純益0.25元,持有福懋科技65.7%,福懋科今年受惠於封測產業強勁復甦好轉,首季財報2.7億元、EPS0.61元,較去年同期虧損大幅改善,也促成福懋紡織認列轉投資收益拉高。
【聯合晚報╱記者林超熙/台北報導】 2010.05.18 03:05 pm
--------------
尼龍廠 過暖冬

中國大陸大風雪,帶動羽絨服面料需求,加上原料己內醯胺(CPL)現貨價大漲,推升尼龍粒價格逼近今年8月高價,業者預期在大陸下游庫存偏低回補下,有望改寫新高,一貫尼龍廠力鵬(1447)、台化(1326)、集盛(1455)近期銷售暢旺,第四季獲利不看淡。

今年CPL受惠苯價帶動一路飆升,近期苯價再發動攻勢,每公噸站上900美元之上,激勵CPL現貨價再進逼2,120美元附近,直逼今年8月每公噸2,180美元的高檔,連帶推升尼龍粒價格也站上每公噸2,400美元,引爆另一波尼龍纖維搶料風。

據了解,CPL8月過後自高檔反轉直下,連跌兩個月,一度跌到每公噸1,850美元,相關尼龍廠10月獲利相較第三季失色不少。

下游業者分析,尼龍纖維補料積極,歸因中國大陸大風雪,讓羽絨面料相關產品,包括N/T交織、40丹尼尼龍絲或其他特殊規格賣相佳,且去年原料大跌衝擊,今年各供應鏈的庫存都壓得很低,上游尼龍廠指出,十月長假過後,買盤明顯出籠,下游不得不進場搶補庫存。

受惠於CPL一路飆漲,今年一貫尼龍廠獲利大豐收,力鵬與集盛前三季獲利均已超越歷年全年高峰,以各季獲利表現來看,第二季因CPL價差大,尼龍廠獲利最佳,兩家第二季平均毛利率破十,力鵬達11.14%,集盛也達11.98%,累計今年前三季集盛平均毛利率也有10.42%,力鵬為9.26% 。

業者強調,隨11月大陸市況銷售升溫,一貫尼龍廠力鵬和集盛的獲利可望回到第三季單月獲利水準,第四季獲利不看淡。力鵬股價昨天擺脫盤整格局,帶量上攻,收13.7元,上漲0.55元,成交量1萬1,180張;集盛也大漲,收13.35元,上漲0.4元,成交量2萬1,348張。
【經濟日報╱記者劉芳妙/台北報導】 2009.11.25 02:36 am
-------------------------------
紡織業吹環保風 走出夕陽工業陰霾

台灣紡織業因不敵國際削價競爭,一度被認為是夕陽工業。但近幾年環保意識高漲,台灣業者結合創新科技,並與醫療、建築等異業結盟,開發運動休閒與醫療照護用衣物,搶攻市場。

資訊工業策進會今天舉辦「打造科技&法律的雙競爭力」系列研討會,受邀演講的南台灣紡織研發聯盟(STTRA)理事長胡衍榮指出,外銷客戶對環保標準越訂越高,但不需視為貿易障礙,反而應從中尋找利基。

胡衍榮舉例,台灣強項是化學纖維,例如吸濕排汗布料。因此STTRA協助整合上中下游廠商,由三新、宏遠、和明、傑俐、明巨和台覲等6家業者,與紡織綜合研究所合作開發自行車服、油電工作服和防污襯衫等功能性紡織品。

此外,織布廠產生的廢水,利用薄膜生物反應器等科技,也可提高回收水率。以紡織大廠宏遠為例,其回收水率從67%增至97%,一年預計省下廢水處理成本約新台幣780萬元,不但環保,也撙節成本。

全球金融風暴下,迫使產業尋求新商機。胡衍榮認為,台灣紡織業須持續加強與醫療、建築、交通和工業的異業結盟。例如,台灣業者正尋求與車廠合作機會,提供防火止燃、耐磨、耐光等高標準的火車、飛機座椅。

在國際合作方面,胡衍榮說,法國產業用紡織聯盟將於下週來台參與2009年台北紡織展 (TITAS),屆時將與該聯盟洽談合作機會,詳細合作模式則仍待討論。
【中央社╱中央社台北7日電】 2009.10.07 01:50 pm
-----------------------------------
尼龍原料價格策略 一場賭局

尼龍廠的原料成本占九成之高,原料價格消長及操作策略,是決定獲利勝負的重要關鍵;對於尼龍廠的老闆而言,現在是賭原料,而不是買原料。

去年第四季原料價格自由落體式的崩盤,不論力鵬或集盛,單季都吞下十多億元的虧損,元氣大傷,全年虧損創歷年之最;沒想到,今年原料行情一路飆漲,4月CPL每公噸價格甚至一口氣大漲240美元,去年造成虧損黑洞的原料存貨,如今成為今年上半年獲利的大補丸,對尼龍業老闆們而言,心情猶如洗三溫暖,真是「成以原料,敗也原料」。

業者坦言,這幾個月如果沒有備足原料,再怎麼做都虧死了;近洋的原料船期短,但如果買的是東歐的遠洋原料,船期動輒兩個月,以去年第四季CPL崩跌走勢看來,原料還沒到,價格都已經腰斬,難怪尼龍廠虧到手軟。

但今年情形恰恰相反,原料價格一路漲,兩個月前買的原料,目前每公噸價差至少300美元以上,如果加計工繳費用,每個月加權平均攤提下,只要在原料相對低價敢下手搶料,肯定穩賺不賠。

去年原料大跌,各尼龍廠幾乎大幅壓低產能利用率,減少庫存及虧損,但集盛為了維持與原料廠的供應關係,衡量減產損失不如買料來開,於是,原料俗俗買,成品便宜賣,當時產能仍維持六至七成的開工率。集盛董事長葉守焞說,雖然第四季也虧了10多億元,但相較之下,仍虧得算少的。

由於去年與原料廠建立的「革命」情感,集盛在購料上相對占了便宜,今年以來,產能利用率幾乎百分百,讓集盛今年獲利得以大翻身。
【經濟日報╱記者/劉芳妙】 2009.07.27 03:47 am
---------------------------------------
尼龍雙雄 獲利衝得快

尼龍雙雄力鵬(1447)及集盛(1455)憑藉存貨回沖利益加持,上半年獲利暴衝;力鵬第二季稅前盈餘較第一季翻漲一倍,集盛更達1.8倍,累計力鵬上半年每股稅前盈餘0.81元,集盛每股達0.88元。


集盛董事長葉守焞昨(26)日表示,由於目前手握可觀的低價原料,加上上游原料己內醯胺(CPL)行情近期居高不下,真正賺錢會落在第三季,今年營運將是集盛尼龍開廠近十年來,「沒有經歷過的好!」

力鵬第二季獲利主要來自尼龍本業獲利挹注,存貨回沖利益主要反應於第一季。力鵬表示,目前第三季接單無虞,第三季業績同樣不看淡。

集盛自結上半年稅前盈餘達4.22億元,較首季1.1億元,成長2.8倍,累計上半年稅後純益4.1億元,較首季0.83億元,翻漲近四倍。除了第二季股市加溫,投資收益回沖外,最主要的獲利貢獻在於存貨跌價回沖利益。

葉守焞說,目前帳上存貨的價值,已低於市價,不需再提列存貨備抵損失,集盛真正本業賺錢會在第三季,他說:「一個月賺1億元不是難事!」

葉守焞分析,今年上半年尼龍廠平均的工繳(代工費用)價格約每公噸250美元至300美元間,但第三季已拉高至350美元,由於CPL因苯價帶動,供貨吃緊,現貨價每公噸已喊至2,100美元,如果手上還有低價原料,獲利更為可觀。葉守焞樂觀的表示,「目前集盛手握的原料水位,應是市場上最多的」。

今年初CPL盤價每公噸約1,100美元,相較於目前高檔,已大漲近一倍,CPL大漲主要因上游苯價帶動,今年苯價低檔每公噸約300美元,一路驚驚漲下,近期已來到900美元,漲幅更為驚人。

葉守焞表示,今年尼龍廠獲利大翻身,主要即因原料開不足,但下游需求未減少,近期下游不少大陸紡紗廠已反應,今年第三季可望一口氣把去年虧損的補回來,目前不論是全消光、亮光或半光的尼龍切片,沒有一樣不旺。

力鵬第二季同樣表現不俗,第二季平均單月稅前盈餘均有8,000萬元至1億元不等的水準,估計第二季單季稅前盈餘進帳3億元,較首季1.6億元倍增。

累計上半年稅前盈餘4.81億元,高於市場預期4億元,累計每股獲利0.81元。

由於第二季獲利大進補,第二季力鵬與集盛淨值雙雙回升至10元之上,力鵬每股淨值由9.2元拉高至10.32元,集盛也由10.4元提高至11元。
【經濟日報╱記者劉芳妙/台北報導】 2009.07.27 03:47 am
---------------------------------------
紡織業的ECFA思辯

東協整合效應,除了對企業投資布局產生拉力外,對台灣和東協、台灣和大陸日益密切的貿易往來,又會有多大衝擊?

政府為了避免台灣在「東協加N」的東亞整合趨勢中被邊緣化,於今年初提出了解套策略——和中國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此一協議因事涉複雜,國內爭議不休,許多討論過於簡化,不妨聚焦在紡織業,看看究竟利弊如何?

「我並不擔心明年『東協加1(中國)』整合完成後,從台灣本地出口到東協或大陸的布料,會因為關稅因素而被區域內的廠商取代。」紡研所產業推廣部副主任鄭凱方說,這可從各國近年來的出口大宗和貿易數字來分析。

「自由貿易並非對所有人有利!」如何兼顧國家利益和照顧好弱勢產業,是打算進入區域整合棋局的任何國家都得面對的挑戰。圖為越南河內的布品批發市場。

首先,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的紡織品,以布料為大宗(占紡織品的65%),而東協出口至大陸的紡織品則以化纖絲為主,兩者「井水不犯河水」,不至造成影響。至於台灣出口東協的紡織品,也是以布料最多(比例高達72%);中國大陸出口東協的大宗則是針織成衣和棉花,佔5成以上,同樣也重疊性不高,不會互相取代。

其次,由於「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於2005年生效後,關稅就逐年降低(到2010年將降至0關稅),若兩方因為關稅降低、貿易增加而排擠台灣的出口量,後果應該早已浮現。然而翻開近5年貿易數據,台灣對東協的出口額,不論總體貿易或紡織品,都仍在持續增加中,並無減少的現象;而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值,近5年中除了2008年因金融海嘯負成長,其他年度也是持續成長。

2012轉捩點?

然而,業者卻不那麼樂觀。

「我大膽預估,2012年台灣的布料出口將會出現明顯衰退!」熟悉布料市場的儒鴻紡織董事長洪鎮海說,明年一旦東協與中國間的關稅降到0,國際買主基於品質考量,雖不至於立即轉單,但經過一、二年嘗試,若品質穩定,布料水準也不差的中國或泰國是可能搶走台灣訂單的!

綜合各方看法,「東協加中國」共18億人口的巨大自由貿易市場,因關稅減讓而使其雙邊貿易明顯成長,有可能排擠台灣出口,但以紡織業而言,從開始降稅到0關稅預估共減少五億多美元,依台灣出口東協和中國一年約50億美元來看,比例上似乎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東協加韓國」儘管市場規模較小,卻因為韓國紡織業也以布料為出口重點,和台灣相似度高,因而更具威脅性。

紡研所產業推廣部主任邱勝福分析,韓國不論針織布或梭織布,均和我國的差異性較小,加上韓商很擅長「搶單」, 2010年整合完成後,東協、韓國兩方9成貨品的關稅,將從以往約10%快速降到0,台灣出口東協的紡織品勢必受到嚴重排擠!

更重要的是,當「東協加N」逐步擴張整合,成為東亞最重要的經濟板塊時,台灣若始終被峻拒門外,該如何因應?

兩害相權

眾所周知,台灣躋身「東協加N」的唯一關卡是中國,馬政府上任後,積極推動和中國簽訂ECFA、再藉著中國跳往東協的政策,然而,「傾中」、「中國經濟統戰」疑慮未除,國內爭議不休,贊成和反對者各有論述。撇開政治、社會面的複雜影響,務實來看,若ECFA果真順利簽訂,使台灣出口大陸的各類產品都因關稅免除而大降價,會增加多少貿易量?

以紡織業來看,紡研所鄭凱方表示,目前台灣出口大陸的紡織品上游化纖和紗線關稅很低,僅約 0到5%,簽與不簽影響不大;較有影響的是中游的布料和成衣,關稅分別是10%,12-15%,這其中若是做外銷,還有中國獎勵的出口退稅,幾乎可完全抵消;但是那些原本進口台灣布料或成衣,主打大陸市場的業者,就可能因關稅互免,而提升對台灣布料的採購。至於台灣出口到大陸的紡織品,到底有多少做內銷、多少做外銷?老實說政府難以掌握,以最保守方式、依照歷年價格波動影響出口額比例來估算,若簽了ECFA,每年將可增加出口25%,金額約5億美元。

「但別忘了,自由貿易是雙向開放的,一旦簽了ECFA,就意味著大陸的紡織品也可能大量進入台灣!」鄭凱方表示,目前被工業局列入本土弱勢產業的紡織類產品有4類──毛巾、襪子、寢具、內衣,將來一旦開放,這幾類業者若不轉型升級,勢必難敵大陸物美價廉的商品攻勢。研究單位初估,這部分被陸商搶食的銷售額約在一億多美元,佔現有市場規模的2成。

小心看不見的障礙

若從進出口金額看來,似乎簽ECFA對台灣有利,但學界認為還有許多看不見的成本,例如嚴格的「原產地證明」(見名詞解釋)、其他非關稅障礙等,影響相當關鍵,也必須一併考量。

以大陸和香港於2004年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為例,香港原以為出口到「內地」的金額將因此大增,但由於大陸另課徵高達17%的代徵稅,導致港商並沒有撈到好處。

中國是否能信守承諾也是一考驗,以前幾年大陸和台灣的農產品協定來看,對岸表面大方,日後卻以「柳丁未通過防疫檢定」為由,縮減了開放台灣柳丁進口的數量。

「ECFA中還可能夾帶暗藏的非關稅貿易障礙。」鄭凱方說,不獨中國,放眼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在玩這種「遊戲」,以美國和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為例,韓國享有進入美國市場0關稅優惠的同時,也需要使用某一比例的美國原物料,這就隱含了保護美國本地產業的意圖。

對於受ECFA衝擊的弱勢、微型企業,紡研所邱勝福表示,目前政府已陸續推出因應策略,包括以往企業若找法人機構協助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或做市場連結,需負擔30%的費用,今後政府將會免費協助,以提高升級轉型的誘因。

趁機轉型

他以國內中小型毛巾企業為例,許多業者原以葬儀業者為行銷通路,生產答禮用的平價毛巾,近年來紡研所鼓勵業者開發高價值產品,以取代飯店和汽車旅館原來的國外品牌毛巾、浴巾、止滑巾為目標。但由於飯店旅館用毛巾的規格不同,大型機台又所費不貲,紡研所便購買「重磅織機」,免費提供業者在開發階段使用,還協助他們建立網站,拓展新行銷模式。

「簽ECFA擴大貿易市場,大原則上是對經濟有利的,但是難免會犧牲了少數人。」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指出,如何把利益放到最大、衝擊降到最低,就是政策要著力之處。

此外,由於ECFA是否包括「服務貿易」的開放,目前並不明朗,因此包括資金、人員、技術等項目,其流動牽動的效應目前難以評估。許多業者認為,這部分的影響層面將更深遠,如何保住台灣的技術優勢,將是未來兩岸談判時的一大重點。

【完整內容請見《台灣光華雜誌》七月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984&f_ART_ID=202822
台灣光華雜誌【文/李珊】 2009/07/13
-------------------------------------
PX價小漲 PTA廠鬆口氣

攸關聚酯化纖廠進料成本變化的上游原料對二甲苯(PX)6月亞洲合約供料價,經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等三大生產廠與下游中美和等純對苯二甲酸(PTA) 廠談判後,敲定每公噸1,010美元,較上個月小漲10美元。

法人表示,PTA廠進料壓力獲得紓解,勢必將反映在產品售價上,下游用戶如遠紡(1402)、新纖(1409)、南紡(1440 )、宏洲(1413)等均可望減輕進料成本。

據了解,純對苯二甲酸(PTA)的原料對二甲苯(PX)生產廠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初光(Idemitsu)、日本石油等,看準市場料源吃緊,對於6月份亞洲合約供料價(ACP )先前欲大漲每公噸130至160美元,引發PTA廠及終端用戶化纖業一片緊張。

不過,在PTA廠強烈抵制下,上下游雙方剛剛敲定以小漲每公噸10美元,新價訂定為1,010美元,進行本月份供料交易。

業內人士說,國內各聚酯化纖生產廠是以PTA作為主要生產原料,上游廠商的供料價談判結果出爐,以小漲收場,將使各業者進料成本壓力趨緩。
【經濟日報╱記者吳秉鍇/高雄報導】 2009.06.08 04:26 am
-----------------------------------
化纖業 瞄準新興市場

去年因原物料崩盤,造成存貨跌價損失擴大,化纖業業績一片慘綠,遠紡(1402)、新纖(1409)憑藉瓶用酯粒獲利創新高,成為挹注化纖獲利最大動能,由於今年新興市場對飲料水需求不減,預期兩家瓶用酯粒獲利,仍有機會再攀高峰。

新纖投入瓶用酯粒甚早,甚至以「寶特瓶」為註策商標,生產瓶用酯粒獲日本市場青睞。泰國廠生產的瓶用酯粒也占當地40%市占率,以東南亞、歐洲及北美等為主要外銷市場。

新纖在台灣聚合產能為每天1,000公噸,其中,五至六成為生產瓶用酯粒,其餘四成生產特殊紡織產品。今年第一季新纖本業獲利約4,000餘萬元,其中,瓶用酯粒的獲利貢獻逾億元,適時彌補其他化纖產品虧損,讓新纖首季本業仍能維持獲利格局。

化纖業近幾年積極投入差異化產品,希望區隔大宗產品的殺價競爭。遠紡三年前即藉由觀音廠去瓶頸擴大聚合量的機會,提高瓶用酯粒產能,觀音廠85%產能均生產瓶用切片,並以日本及南美為主力市場。內部預期,今年瓶用酯粒市況動能不減,遠紡及新纖的獲利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經濟日報╱記者/劉芳妙】 2009.06.01 04:28 am
-----------------------------------
報價漲 加工絲股 閃閃動人

加工絲族群力麗(1444)、宏益(1452)、聯發(1459)、宜進(1457)、集盛(1455)等,今天藉由加工絲報價調漲及股價落後大盤漲勢等利基,吸引業內短線買盤簇擁叫進,激勵多檔加工絲股盤中躍上漲停,成為今天紡纖股強勢代表。

上游石化原料產品EG、PTA近來伴隨國際油價反彈,漲勢犀利,由於短線漲幅超逾2成,在原料成本拉高下,促使下游加工絲業者繼4月每公斤已調高2~3元後,醞釀5月報價再向上調高,依產品丹尼數的不一,每公近調漲3~5元,平均漲幅約10%。

力麗4月營收持續看俏,保有6億多元以上水準,該公司表示,農曆年後下游庫存消化去化順利,來自大陸等地的布廠補庫存買盤進場拉高。聯發紡織也指出,去年第四季受到金融海嘯衝擊,買盤突告縮手,部分小廠殺價求現,使得毛利率大降,不過,此番情景在今年農曆年後,因國際間的經濟逐告復甦,包括大陸的買盤開始進場,激勵第一季毛利率回升,預期5月轉嫁原料的上漲,可望為業者帶來更大的獲利空間。

聯發大陸紡杭州廠於今年已開始營運投產,生產的加工絲品質備受青睞,產能利用率因訂單拉高而一路上揚到8成,由於目前加工絲市況熱絡,預計在調高售價下,第二季獲利看漲。
【聯合晚報╱記者林超熙/台北報導】 2009.05.07 03:06 pm
------------------------------------------
PX合約價 下月大漲17%

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初光(Idemitsu)、日本石油三大廠近日陸續宣布5月大幅調漲對二甲苯(PX)合約價,單月漲幅17.6%,將牽動重要化纖原料純對苯二甲酸(PTA)大漲、聚酯化纖生產廠包括遠紡(1402)、新纖(1409)、南紡(1440)等,也被迫大幅漲價因應。

法人表示,PX是PTA的上游原料,PTA又是聚酯纖維主要原料,生產廠包括遠紡、新纖、南紡、宏洲等,均向中美和、遠東集團英威達石化及東展公司購料,全國三大石化廠宣布調漲PX售價,上述廠商也將跟進,PTA成本墊高,勢必漲價因應。

看準上游原料混合二甲苯供料吃緊,加上下游純對苯二甲酸(PTA)生產廠需求回溫,三家主導亞洲地區對二甲苯(PX)行情的國際大廠,包括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初光(Idemitsu)、日本石油正展開新一波漲價動作。

一石化廠主管說,三家國際石化大廠已相繼對外宣布5月調漲合約價格,漲到每公噸1,030至1,040美元,貼近現貨每公噸1,050美元價位,使得5月PX合約價,比這個月的每公噸880美元,大漲17.6%,且和今年元月合約價每公噸620美元,五個月來漲幅更高達67%。

業者進一步說,若按這些大廠5月PX新價計算,換算生產每公噸PTA的成本約870美元,PTA廠還有小賺,甚至也可轉嫁,因此,應會接受三大廠的漲價行動。

據了解,國內三家PTA生產廠中美和、遠東集團英威達遠東石化及台灣石化合成集團旗下東展公司,向中油進料PX的計價方式,是以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日本石油(Nippon Oil和Idemitsu等三大廠的亞洲合約價為版本,預期下個月原料價格勢必會跟進大漲。

業者並認為,面對中國大陸市場需求增溫,PX價格大漲,包括PTA廠及下游的聚酯化纖廠也勢必會轉嫁,近期會陸續發動另一波漲價行動,拉抬相關產品至今年新高價位。
【經濟日報╱記者吳秉鍇/高雄報導】 2009.04.23 02:45 am
------------------------------------------
雙T聯展 衝紡織商機

為整合資源發揮加乘效果,並刺激國外買主下單意願,紡織業年度國際展出盛事的台北國際紡織展(TITAS),明年將首度與紡織所主辦的「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研發成果展(TIFE)」合作舉辦,希望延伸台灣紡織品的國際視野。

據了解,目前兩個展仍維持原有名稱,只是同時同地展出,計劃明年10月14日至16日展出三天,未來TIFE的靜態展出將放在TITAS;而TIFE的論壇活動,配合TITAS展出地點台北世貿中心,將移師至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TITAS已舉辦12屆,最初以台北國際紡織成衣暨服飾展為定位,展出內容涵蓋上中下游紗線織布及成衣。紡熾業界面臨整體產業結構變遷及大陸、東南亞市場競爭崛起後,三年前,一改過去上中下游分區模式,僅聚焦上中游紗線布料,將下游成衣品牌獨立分出,希望藉由TITAS展,凸顯台灣紡織品兼具機能及時尚定位。

TIFE展則已舉辦八年,由於紡織所是國內紡織業研發的火車頭,藉由力邀國際級專家學者來台演講,該展已成為國際紡織研發單位最佳技術交流平台。該展並搭配靜態展出,呈現國內前瞻性研發趨勢,與紡拓會TITAS展著重市場通路的定位,前者是重視「未來性」的研發,後者則是看到「現在式」的成果,兩展定位大不同。

紡拓會及紡織所同屬紡織業財團法人單位,但近幾年政府財政捉襟見肘,對於財團法人補助經費逐年縮水,但兩個單位合作卻「有限」,甚至部分業務相互重疊,加上面臨大陸紡織產業崛起及整體產業轉型的壓力,TITAS為吸引國外買主參展,除砸重金力邀國際買主來台,紡拓會也絞盡腦汁,重新定調TITAS。

外界認為,為整合資源考量,兩個單位即使不合併,業務合作也是必然趨勢。部分業者指出,TITAS 展出內容主要以衣著領域為重,並有國內外論壇活動;TIFE則以技術研討為重心,強調創新研發與市場結合,進一步延伸至異業結盟的重要性,還有國內外技術專家參加論壇進行交流,展出側重產業用紡織品領域,兩展合辦可望發揮互補作用。

未來兩展合辦後,國外買主可看到台灣「現在」的研發成果,也能看到「未來」的新商品,可望刺激買主下單意願。
【經濟日報╱記者劉芳妙/台北報導】 2008.11.10 03:18 am
---------------------------------------------
尼龍業 兩年後有隱憂
中國大陸尼龍產業近兩年重新洗牌,去年下半年,江浙一帶的尼龍聚合廠宏福因品質及財務危機而停產,但福建地區的力恆紡織,已砸重金添購尼龍聚合設備加入戰場,廈門的東綸紡織也躍躍欲試。業界估計,到2009年底,將是大陸尼龍聚合產能擴建開出的高峰期,對台灣尼龍產業形成新隱憂。

根據統計,去年大陸尼龍切片進口量達70萬噸、成長38.8%;其中,台灣出口的尼龍切片,就占大陸進口量的57.6%。

礙於技術限制,近年來大陸尼龍擴充產能仍集中在下游尼龍抽紗,上游尼龍聚合擴充能量有限。由於大陸新增尼龍抽紗產能不斷開出,對上游原料尼龍切片需求殷切,但大陸主要尼龍一貫廠新會美達及宏福等開出的產品,無法滿足當地下游需求,轉而對台灣尼龍一貫廠力鵬、集盛進口尼龍切片。

去年因下游簾子布廠加入搶料行情,尼龍上游原料己內醯胺價格(CPL)炒翻天,現貨價頻創新高。受到高價原料、人民幣升值、生產品質及成本不敷效益等影響,大陸尼龍聚合廠新會美達及宏福等聚合平均開機率僅五至六成;宏福去年中過後即因財務壓力,宣布停產待售,日產能200噸的聚合線陷入停擺,大陸尼龍切片自給量更顯不足。

大陸紡織廠在長期依賴進口尼龍粒後,決定積極朝上游聚合廠挑戰,位於福建的力恆紡織已砸重金添購一套日產能200噸的聚合設備;廈門的東綸紡織也表達高度興趣,有意跟進。市場估計,明年底將是大陸新增產能的高峰期。

業界憂心,目前台灣尼龍業在品質及成本優勢占盡先機,但若大陸新尼龍聚合產能開出後,因供給量能增加,恐對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排擠效應。

加上近幾年全球CPL未有新產能開出,但兩岸尼龍聚合新產能不斷加入,已讓CPL供需出現吃緊,未來大陸再加入搶料行列,可能擴大CPL的需求缺口。
經濟/劉芳妙 2008.01.02 04:07 a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