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起目前的空頭市場,就讓人想起經濟大蕭條。即 使周二大幅的漲勢,也無法完全消除那駭人的陰影。

周二,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大漲了889點,創下道瓊史 上第六大單日漲幅。
但過去五次更大的單日漲幅中,有 四次係出現在1929年至1932年之間。

其實投資人並不希望從那個年代的走勢,推敲這一 波股市可能的反彈時間。因為當時的股市花了超過二十 年時間,才終於收復了由1929年至1933年跌掉的幅度。

亦即,直到1954年11月23日,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收 盤才突破了1929年9月3日收盤高點,算算超過了25年時 間。

如果去年空頭市場的反彈,也需花同樣時間,那麼 道瓊指數要到2032年12月28日,才能突破2007年10月9 日所創的歷史高點14164.53。

其實投資人並無需擔憂,因為歷史資料顯示,股市 反彈的時間,要比這項道瓊數據所顯示的短得多。

事實上,根據研究顯示,經通貨膨脹調整後, 1936或1937年的美國股市總報酬指數(total return index),便高過了1929年崩盤前高點時的水準,亦即 1929至1933年空頭市場結束後的三或四年。

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第一項主要因素是股利。1930年代,股市的股利率 相當豐厚。在大蕭條最嚴重時期,該股利率達到了二位 數。投資人在不知情中,忽略了股利,導致了錯誤的悲 觀氣氛。

另一項因素則是通貨膨脹,或更正確的說,應是通 貨緊縮。由1929年股市高點至1933年低點期間,消費者 物價指數(CPI)下降了達27%。這四年期間,若一檔股票 的跌幅低於27%,實際應屬獲利。

道瓊花了如此長期間才突破1929年高點的另外一項 原因在於:1939年,IBM遭排除於道瓊成份股之外。直到 數年後,才又重新加入。

研究顯示,若IBM未於1939年遭到排除,則今日的道 瓊指數應可增加一倍。

1929至1933年的空頭市場固然可怕,但絕非世界末 日。甚至可說,股市只是小蕭條。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綜合外電】2008/10/30 00:04
------------------------------
鉅亨看世界-大蕭條再臨?

失去功能的資本市場、狂暴化的央行、飽受驚嚇的消費者,還有恐懼和不確定性,這些現象都與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如出一轍。無可避免地,這也帶來了一個疑問:另一次的大蕭條是否又將到來?

當記者在電視上播報令人沮喪的經濟數據時,陪襯的是蕭條時期銀行家們的畫面;美聯儲終於祭出1930年代後就沒用過的大絕招;評論家們更是大膽地批評著現任總統小布希的經濟政策。

《Los Angeles Times》 主筆Michael A. Hiltzik指出,表面上看來,現今的種種經濟不安狀況,都跟1930年代很相似。比如層出不窮的資產泡沫:先是股市、後是房市。

大蕭條時期的金融體系是混亂的,當時有數千家銀行倒閉,大部份屬於在地的小型銀行,單在1931那年,就倒了2300家。但今日傳出危機的銀行卻都是金融業中的要角,如Bear Stearns Cos. (BSC-US)、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 (CFC-US)、Ameriquest Mortgage Co.等。

許多經濟學家相信,如果美國現在的經濟還不算步入衰退,它也很難避免步入衰退。房市仍然疲弱不振,有些分析師也已經指出,南加州的房價自去年的高點重挫了 40%。18日美國商務部所宣布的 2月房屋開工率也下滑到16年來最低水準,更較去年同期縮減36.5%。

和現今一樣,大蕭條時期的股價也呈現大幅震盪。雖然 S&P 500指數在1933全年上漲 46.5%,曾有過非常驚人的表現,但在1928至1940年間,卻是下滑超過56%。

之後在每一次美國經濟放緩時-不管程度再溫和-對大蕭條的恐懼必定如影隨形。比如1987年的股市崩盤、1998年對避險基金公司長期資本管理(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的注資,和2000至2001年的dot-com泡沫破碎時,經濟學家都會拿大蕭條的例子來當做警告。

不過,美國現今的經濟問題和1930年代也有許多不同。大蕭條當時,美國失業率達2.5%,但在上個月,失業率僅有4.8%;國際工業經濟在當時很不穩定,但今日的全球貿易相當繁榮。

2000年普立茲歷史獎得獎作品《Freedom From Fear 》,描寫1929至1945年大蕭條與戰爭中美國人民,其作者David M. Kennedy說,「我曾被多次詢問,另一次大蕭條是否會發生。我的標準回答是:我們不會再面臨這麼嚴重、為時這麼久的經濟大蕭條。但這也並不表示,前所未見的災難不會來臨。」

而經濟學家們和歷史學家們都說,過去的大蕭條與今日的經濟放緩,最大的差別在於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經濟研究機構Fact and Opinion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 Robert Brusca說,「這個時代,人們已經不再拿著棍子監督央行,如果它做了什麼壞決策就處罰它。相反地,大家也會拿出行動。」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美聯儲(Fed) 宣布對Bear Stearns注資的同時,JP Morgan Chase & Co.(JPM-US)也決定收購Bear。央行擔心Bear的破產會衝擊到整個金融市場,而這樁收購案有效地防止了Bear的倒閉。

回顧1930年,當時發生了美國史上最大的銀行倒閉事件-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倒閉。當時的 Fed無力拯救華爾街銀行,因而導致人們對整個國家銀行體系的信心流失。歷史學家認為,這股火上加油的恐慌正是導致經濟大蕭條的關鍵因素。

由於央行無能,當時美國總統Franklin Roosevelt之後推出了「新政」(New Deal)改革,增加政府干預經濟的權限,如讓政府直接借款給經紀商和投資銀行。但在大蕭條過後,這種權力就不曾再被動用過,直到70年後的今日。

現在的 Fed主席Ben Bernanke本身對大蕭條時代的歷史十分熟悉,而他也知道,目前他所採用的工具正面臨危機。

2002年的Bernanke在Alan Greenspan手下工作,當時他就曾列出在危急情況下, Fed在其法律權責內可以採取哪些辦法應對。其中包括買入外債以穩定美元匯率,和間接借款給私人企業等。雖然當時的目標是打擊通縮,這並非現今 Fed所面臨的問題,但他所提出的辦法,仍可在廣泛的情況下應用。

不過在 Fed副主席Donald L. Kohn在國會中的證詞中可以了解,目前美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卻是來自難以被事先預測的問題。Kohn也暗示,Moody's and Standard & Poor's等信評機構,不應掩飾貸款抵押證券並非安全資產的事實。

有些抵押貸款商品如此複雜,連其中隱含的風險都難以讓人充分了解,但信評機構仍給這些商品極高的評等。銀行和企業把這些證券包裝賣出,而投資人又單純只依評等來決定購買與否。這些證券的不實評等,正是造成今日金融市場信貸風暴的元兇。

Brusca說,最危險的行為通常反而發生在離監管機構最近的地方,比如避險基金使用的奇巧策略就是最好的例子。「現在美國已有廣泛的監督網絡,但總是會有疏漏的地方,而促進政策的改變。」他並說,要求銀行持有相應的儲備是合理的,但避險基金呢?這合理嗎?

Fed 職責所在的貨幣政策效力有限,無法獨力預防經濟的大幅反轉。因此 Roosevelt政府不但改革了 Fed,也實驗性地採用財政刺激政策,如失業救濟等。

當時新政改革的目標是解決屋主的法拍問題,現今的問題也是如此。在當時,最關鍵的機構就是Home Owners Loan Corp. (HOLC) ,該機構是數個國會用以進行屋主救濟的機構之一。

1933年起,HOLC接手了 100萬件的房貸違約案,努力使房屋不要淪落到法拍境地,並為受抵押貸款所困的貸款人設計新貸款。這個機構在1951年進行停業清算時,還為美國國庫小賺了一筆。

UC Berkeley 政經教授 Barry Eichengreen說,「目前 Fed的舉措只是『暫時緩和』經濟基本面的問題,比如房價的下滑與抵押貸款相關證券、債券的骨牌效應。整個系統必須重整,但相關的討論才剛開始。」
鉅亨網/黃 欣 2008/3/28 星期五 18: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