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廠聯合再生能源(3576)公告去年財報,由於認列一次性資產減損約45億元,全年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淨損約61.4億元,每股淨損約2.3元。公司宣布將減資彌補虧損,減資比例約43.4%,減資後實收資本額約為150.8億元。

聯合再生2020年合併營收為125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淨損為61.4億元,其中包含一次性減損約45億元,主因處分電池設備、海外廠房、設備及在建工程損失提列減損。排除此一次性減損,2020年虧損相較2019年同期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淨損56.9億元大幅減少71.2%。由於認列資產減損不影響現金流量,對實際營運及資金周轉無實質影響,公司折舊費用將大幅下降並對公司獲利有相當大的挹注。

聯合再生表示,公司擁有充足營運資金,手上現金及約當現金約49.5億元,淨負債權益比例相較去年同期下降13%,聯合再生將持續優化公司財務體質。聯合再生25日董事會同時通過辦理減資彌補虧損,此次減資金額約115.7億元,消除股份約11.6億普通股,減資比例約43.4%,減資後實收資本額約為150.8億元。

展望今年,聯合再生目前已在手訂單規模已超過既有產能,配合台灣市場起飛,今年將持續擴產,預計至年底總產能可達到1GW,以滿足國內市場成長的需求,估計聯合再生今年台灣市占率可順利超過五成以上。

聯合再生表示,目標三年內將開發、建置並持有約500MW的太陽能電站資產,五年內持有太陽能電站資產規模可達1GW,年度電費收入可達55億元,可貢獻20年穩定現金流約280億元。
工商時報─記者袁顥庭/台北報導 2021年3月26日 週五 上午8:15
------------------------------------------------------------------------
洪傳獻:盼5年持有太陽能電站資產達1GW 每年電費收入55億元(3576)

聯合再生(3576)董事長洪傳獻今天表示,期望5年內持有太陽能系統電站資產達1GW(10億瓦),為公司創造長期穩定獲利。1GW太陽能系統每年可望貢獻新台幣55億元電費收入,並貢獻20年穩定現金流約280億元。

聯合再生今日宣布將展開第二階段任務,以開發太陽能系統並長期持有營運為新方向,除可獲取至少20年穩定電費收入外並將帶動模組與電池製造、系統開發、系統工程等業務,並對台灣綠能創能做出極大貢獻。聯合再生未來將開發、建置並持有約1GW的太陽能電站資產,此部分年度電費收入可達新台幣55億元,將貢獻20年穩定現金流約新台幣280億元。

聯合再生於2018年開始第一階段任務,以開發系統業務及自有模組品牌為主的商業模式,進行組織及業務上的改變及調整。過去兩年也顯著看到轉型的成果。自有品牌模組部分,聯合再生多年深耕全球及台灣市場,模組市占率多年蟬聯台灣龍頭寶座,歷年拿下國內外大型案場之模組訂單。

展望2021年,聯合再生持續是台灣客戶的優先選擇,大型案場如彰化、台南、雲林、屏東及花東地區各大型案場,累積超過500MW的模組皆將由聯合再生供給。海外部分,聯合再生也預期電池加模組的銷售將會超過1GW。今年已在手訂單規模已超過既有產能,配合台灣市場起飛,今年將持續擴產,預計至年底總產能可達到1GW,以滿足國內市場成長的需求,估計聯合再生今年台灣市占率可順利超過五成以上。

太陽能系統業務部分,聯合再生今年初春開門見喜,取得彰濱工業區海上太陽能電站標案,規模約90MW,此標案為台灣今年最大的海上型太陽能電站標案,完成後發電量預計為1.1億度電,可供3萬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每年減少碳排放量約為5,600萬公頃,等同約11萬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今年聯合再生國內標案得標累積直奔200MW,未來將積極參與國內標案。

聯合再生今年將展開第二階段任務,將以發展系統營運為新方向,帶動模組製造、系統開發、系統工程等業務。聯合再生將開發、建置及持有優質太陽能案場,以專業的管理團隊,為公司創造高而穩定的固定收益。目標三年內將開發、建置並持有約500MW的太陽能電站資產,五年內持有太陽能電站資產規模可達1GW。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2021年3月15日
------------------------------------------------------
聯合再生(3576)攜手台大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能源轉換率26%

聯合再生(3576)宣布與台灣大學攜手研究次世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製程達成雙重突破!結合鈣鈦礦與矽晶兩種材料互補的長處,投入「鈣鈦礦/矽晶疊層太陽能電池量產技術研發」,並進一步提升能源轉換效率且採用簡化製程,為產業化量身訂做。鈣鈦礦電池能源轉換效率可達26%。

聯合再生具多樣化產品優勢,成功整合太陽能電池、模組與系統一條龍服務。持續配合台灣能源政策,讓台灣的綠能產業根留台灣持續茁壯,並帶動周邊產業、機電等服務產業鏈一同發展。在技術方向,除了P-PERC產品已達世界尖端水準,聯合再生能源持續投入高端技術研發,已深耕N-Topcon與N-HJT異質結高效電池技術,更涉足下一世代技術鈣鈦礦電池產學合作。

N-HJT異質結高效電池,其電池最高轉換效率可達24.5%,目前聯合再生持續穩定出貨中。在N型電池開發中,Topcon技術,預計於2021年開始小量產出。電池轉換效率預計於2021年Q3可達23.5%。

聯合再生今年前2月營收為15.38億元,年減13.52%。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2021年3月12日
---------------------------------------------------------
聯合再生(3576)前進竹科 加強宣導太陽光電設置

聯合再生(3576)積極參與政府公開標案,目前聯合再生集團參與得標率5成以上,自去年11月起已陸續取得包括宜蘭掩埋場約10MW案場、台南停車場約8MW案場、台灣自來水公司約12.5MW專案及台鐵基隆機場約4.2MW專案等等。今天該公司受科技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邀約,於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協助辦理「太陽光電設置推廣宣導說明會暨媒合會」特別向新竹科學園區各企業先進分享太陽光電建置經驗、實務。

聯合再生儲能事業曾建華副總經理步表示,聯合再生能源是國內少數擁有創能(太陽能)及儲能的全方位綠電解決方案供應商,可以針對企業不同的需求客製規劃。聯合再生能源所開發的宙斯 (ZEUS)系列儲能系統,是全球第一家榮獲UL實驗室測試通過之UL9540認證的大型工商儲能產品,可以使用在用電大戶方案,以及使用於今年即將開始的台電AFC輔助服務。

竹科管理局表示,藉由舉辦媒合活動,可讓各大企業與業者面對面的溝通,而瞭解企業的顧慮、鼓勵並推動建置太陽光電,以配合政府施政同時更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因應全球化的綠電趨勢。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2021年2月24日
---------------------------------------------------
聯合再生(3576)今年拚蟬聯台灣太陽能模組出貨冠軍

2020台灣市場模組出貨量,聯合再生再度勇奪第一名,蟬聯市占率龍頭寶座,聯合再生表示,目前已經取得數個指標型案場模組訂單,在政府太陽能案場公開標案部分聯合再生能源得標率超過五成,因此2021年聯合再生台灣模組市占率將比2020年成長,預估可達五成。

聯合再生指出去年全台太陽能併網量約1.5GW,聯合再生市占率超過4成以上。聯合再生2020年合併營業額為新台幣125億元,是出貨第二名的元晶(6443)的二倍以上,遙遙領先其他同業。2020年台灣最大最具代表性太陽能專案為台南七股地層下陷區案場,規模約 195MW,其模組即由聯合再生供給。另外去年屏東地層下陷、雲林及嘉義漁電共生等大型標案模組也皆由聯合再生供給。

展望今年台灣政府建置量目標約2GW,聯合再生目前已取得數個指標型專案的模組供給,例如台南漁電共生太陽能專案規模約 120MW,屏東地層下陷區合計約100MW的太陽能專案及雲林離島工業區太陽能專案規模約70MW等等。目前聯合再生手上訂單已超過既有產能,預計今年將擴產500MW以上。

聯合再生能源深耕技術,P型PERC電池平均量產效率可達22.8%領先全台,72片式半切可大量出貨瓦數達410W,60片式半切大量出貨瓦數達340W。N型高效電池最高效率達24.5%,穩定出貨電池產品與模組產品。除立足台灣、銷售全球外,更為本土市場打造適合台灣嚴苛環境之產品。因應台灣特殊環境產品升級「超抗鹽害」、「全系列防火」,適用於鹽灘地、不利耕作地及魚電共生等嚴苛環境。並且產品經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檢測中心水質檢驗安全無毒,符合環保署之環境水質監測標準,產品「全系列水質無毒」,同時滿足客戶高效率、高可靠度需求與環境。

聯合再生響應政府能源政策,積極參與政府公開標案,目前聯合再生集團參與得標率5成以上,自去年11月起已陸續取得宜蘭掩埋場約10MW案場、台南停車場約8MW案場、台灣自來水公司約12.5MW 專案及台鐵基隆機場約4.2MW專案等等。相較2019年,2020年聯合再生市占率再度攀升,預計2021年聯合再生市佔將超過五成,在可見的未來將持續蟬聯龍頭寶座。聯合再生將持續深耕台灣系統市場,累積持有台灣本土之公標案電廠。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2021年2月19日
-----------------------------------------------------
聯合再生(3576)評估切入M10大尺寸電池

太陽能廠商聯合再生(3576)今舉行法說會,2020年全年累計合併營收為126.8億元,雖然較前一年下滑約30%,但以去年營收來看,聯合再生仍是國內太陽能產業龍頭。聯合再生的產品項目包括:矽片、太陽能電池片、太陽能組件、太陽能電站系統開發、建構與運營、家用及大型商轉儲能系統等。

看好台灣太陽能內需市場,經濟部預計2021年國內可達到8.75GW太陽能累計裝置量,等於今年新裝置量可達2.2GW以上,聯合再生身為龍頭、市占率約50%水準,將評估擴充產能至1.2-1.3GW的水準,並考慮直接切入M10的大尺寸電池。

聯合再生的太陽能電池,是首間台灣廠商研發P型PERC雙面電池及N型HJT電池cell。生產的三種太陽能電池:Mono PERC,BiFi (Bifacial),N-type NHJT。

至於模組方面,聯合再生目前自身以及委外代工合作夥伴加計,太陽能模組的產能約800MW,預計將會在台南廠再擴至1.2-1.3GW的水準。

電站方面,有美國專案,英國專案,中東專案,和台灣專案等,聯合再生運營模式是在電站建置完成後,處分非自營電站將資金轉入自營電站,帶來穩定的現金流。聯合再生去年自營的電廠約為20MW,目前已標到約30MW的公標案,會陸續興建,包括市政府的停車廠、宜蘭縣已封閉垃圾掩埋廠等太陽能屋頂標案,未來自營的電廠將會達50MW以上。

另外,聯合再生也積極跨入儲能領域,推出URE系列儲能產品,可應用在包括工業級貨櫃、家用型、攜帶型以及模組化設計的電池組,看好未來太陽能發展更為全面下,為平衡尖峰以及離峰的用電需求,儲能產品將會是未來的大趨勢。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2021年1月27日
-----------------------------------------------------
合約訴訟 合晶(6182):聯合再生(3576)上訴遭駁回

合晶(6182)說明台灣高等法院106年重上字第927號判決結果,發生原委,合晶與聯合再生公司,簽訂太陽能產品長期供貨合約之相關訴訟,經台灣新竹地方法院於106年10月13日一審宣判,合晶得沒收聯合再生公司美金1624萬元預付款外,聯合再生公司另須給付合晶新台幣5億元及自民國104年12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聯合再生公司於106年10月31日提出上訴,台灣高等法院於110年1月27日二審宣判上訴駁回
。對合晶財務業務無重大影響。合晶會持續採取必要之措施捍衛公司及股東權益。
【時報-葉時安-台北電】2021年1月27日
--------------------------------------------------
台灣系統標案需求增 聯合再生(3576):將滿足市場需求

聯合再生 (3576-TW) 今 (11) 日指出,隨著用電大戶政策上路,將積極參與台灣系統標案,公司身為產業龍頭也將滿足市場需求,並協助台灣成為亞洲綠能中心。

聯合再生今日也公告 12 月營收 10.75 億元,月增 36.36%,年減 35.95%,第四季營收 28.9 億元,季減 17.79%,年減 25.52%,累計 2020 年營收 126.84 億元,年減 30.07%。

聯合再生指出,12 月受惠南亞市場需求強勁,海外電池出貨量增長,加上國內太陽能案場迎來年底趕裝潮,模組營收也提升,帶動整體營收較上月成長。

展望今年,聯合再生引用研調機構 IHS 研究報告指出,去年全球太陽能建置量已達 142GW,全球已有 43 個國家建置量超過 1GW,BNEF 更預期,截至 2022 年,全球每年新增太陽能裝置量將達 140-178GW 之間,年增幅達雙位數。

台灣方面,經濟部發動政府各單位跨部會盤點具潛力地點,要求台電完備併網饋線建置,大推一地兩用、屋頂型太陽能及漁電共生型專案,預計 2021 年太陽能累計裝置量達 8.75GW,等同今年新增裝置量將逾 2.2GW。
鉅亨網記者魏志豪 台北 2021年1月11日
-------------------------------------------------------
聯合再生(3576)12月營收月增逾3成 積極參與台灣系統標案

聯合再生(3576)2020年12月份自結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0.75億元,較上月大幅成長36.4%,營收成長主係南亞市場需求強勁,海外電池出貨量增加,另外國內太陽能案場年底趕裝,國內模組營收增加。聯合再生能源2020年全年累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26.8億元,年減30%。

市調機構IHS的研究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太陽能建置量已達142GW,全球已有43個國家建置量超過1GW,中國、美國、西班牙、德國、荷蘭、法國、烏克蘭及印度對再生能源的需求將持續增加,2021年這些國家的建置量也將領先全球。BNEF更預期到2022年全球每年新增太陽能裝置量將達140GW-178GW之間,全球太陽市場預計成長維持在雙位數間。

台灣部分,經濟部預計2021年將可達到8.75GW 太陽能累計裝置量,今年新裝置量將在2.2GW以上,經濟部今年大力推動一地兩用、屋頂型太陽能及漁電共生型專案,發動政府各單位跨部會盤點具潛力地點,要求台電完備並網饋線之建置,全面展開太陽能裝置之推動。聯合再生為產業龍頭將增加產能,以滿足台灣太陽能市場需求。

聯合再生也持續積極參與台灣系統標案,協助政府達成台灣成為亞洲綠能中心之目標。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2021年1月11日
-------------------------------------------------------
聯合再生(3576)轉型受阻,6月營收月減近4成

「純」太陽能矽晶圓或電池製造,在面臨中國大陸競爭下,確定是條走不通的路,但是,轉型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聯合再生 (3576) 在「三合一」後轉向模組和終端系統電廠發展,無奈還是遇上老天不賞臉,6月份受到雨季影響,模組系統裝機進度大受影響,單月營收月減高達39%,也是今年2月以來新低。
 
太陽能產業近10年來發展窒礙崎嶇,除了大陸廠商挾產能規模、供應鏈完整和品牌實力攫取市場之外,還得面臨各國政府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戰打壓。
 
這1年多來,台系太陽能廠相繼退場,其餘廠商也都全面推動轉型,其中又有大半是鎖定台灣的規模驚人的再生能源內需政策。

因此,大多數台系矽晶圓和電池廠幾乎都朝向模組發展,並進一步切入終端的太陽能系統建置,除了自己洽談電廠案之外,多半是與開發商合作。然而,台灣的屋頂型發電的面積有限,而地面型的又牽涉到地方黑白勢力,就連最不問世事的地主也知道這是「國家政策」,無不大漲地租,加上某些地區缺乏饋線,也讓業者感嘆轉型也不是那麼容易。

另外,系統安裝本來就要排除下雨干擾,但台灣地處亞熱帶颱風盛行區,近年又面臨地球極端氣候,有時候連續多月晴朗無雲,固然有助於太陽能發電,但要下起雨來也是可以拖上一陣子,系統安裝大為卡關,只能怨嘆老天不賞臉。

聯合再生6月份營收13.9億元,比起前月大減39%、並創今年2月以來新低,也就是雨季的影響。不過,若從今年的表現來看,則是有明顯成長。聯合再生是原本「新日光、昱晶和昇陽科」的三合一組成,累計上半年營收營收剛好突破百億元大關、達100.08億元,比起去年同期則是大增86.7%。

展望未來,聯合再生指出,目前已開始為年底數個大型太陽能案場開工展開備貨,太陽能模組及太陽能系統事業,將是後續貢獻業績的主力。
工商時報─王中一/台北報導 2019/07/08 07:52
----------------------------------------------------
太陽能三合一 聯合再生(3576)今掛牌

由三家太陽能廠新日光(3576)、昱晶(3514)與昇陽光電(3561)合併組成的「聯合再生能源」,於今(1)日正式掛牌,正式開啟台灣太陽能的新時代。

在新日光、昱晶與昇陽光電的三合一合併案中,新日光為存續公司,今日也將更名為聯合再生能源,股票交易代號仍為3576,上周五的收盤價為10.5元,相較於8月中旬的8.34元低點,已有25%的反彈幅度。

至於昱晶與昇陽光電則為消滅公司,兩家公司的股票已在9月18日停止交易,9月17日的最後交易日收盤價分別為12.5元和10.5元。

值得觀察的是,由於三家太陽能廠的換股比例不同,不少昱晶與昇陽光電的股東透過融券放空新日光來鎖定價差,這也導致新日光目前的融券空單高達51,759張、券資比高達94.8%。惟此部分的性質為「虛空」,在今日掛牌後就可還券,因此並不具備實質的「軋空」條件。
工商時報 王中一/台北報導 2018年10月01日 04:11
-----------------------------------------------------------
太陽能大聯盟10/1成軍 國發基金:支持產業轉型(3576)

太陽能設備廠新日光、昱晶與昇陽光電10月1日合併,更名聯合再生能源公司,並獲國發基金投資,但太陽能市況不佳,外界擔憂投資風險。國發基金說,企業有心轉型,政府必須支持。

此外,國發基金官員表示,聯合再生能源公司將辦理私募,屆時國發基金與經濟部耀華玻璃管理委員會將參與投資,成為聯合再生能源公司股東。未來召開股東臨時會改選董事時,已要求指派或推薦的董事席次,須占董事會的1/3,藉以提升國發基金在聯合再生能源公司的影響力。

新日光、昱晶與昇陽光電3家太陽能廠決定合併後將著重於模組與電廠業務,太陽能電池方面則計劃將年產能從5GW,縮減至3GW,力拚一年後能夠獲利。

然而,近年太陽能產業一直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今年又在中國政府調整補貼政策影響下,市場需求急凍,供應鏈產品價格慘跌,不僅多數太陽能廠呈現虧損,包含茂迪、綠能等太陽能廠,皆紛紛裁員因應。外界不僅關心3家太陽能廠合併後是否能轉虧為盈,也關切國發基金投資是否能收效。

對此,國發基金官員表示,太陽能市況不佳,主因是各公司各自為政,導致供過於求,必須調整供給,3家太陽能廠的合併,便是著眼於此。目前太陽能產業就像幾年前的DRAM產業,經過一番汰弱留強後,現在供給也已經穩定下來。

此外,隨著太陽能產業日趨成熟,以往靠著單打獨鬥的經營方式行不通,不如打團體戰,透過合併提升綜效、擴大市場競爭力。現在台灣廠商有決心與行動,想要做產業轉型,政府就應該給予支持與協助。

國發基金官員強調,任何投資都有風險,但國發基金絕對不是「明知沒有希望仍去投資」。3家太陽能廠合併後將辦理募資,國發基金與經濟部耀華玻璃雖參與投資,但仍希望是以民間企業為主,「讓經營回歸專業」。
中央社/記者邱柏勝台北 2018-09-30 17:38:26
-----------------------------------------------------
聯合再生(3576)能源明正式掛牌成軍 轉型揮別太陽能慘業

由新日光 (3576-TW)、昱晶與昇陽科合併組成的聯合再生能源公司,將於明日、也就是 10/1 正式合併,三合一後將從電池製造轉為系統為主的公司,初期盼能擴大模組系統端的獲利,以彌補電池事業的損失,走出過往備胎式的代工模式後,轉型迎向太陽能產業的 5 兆元產值,目標為明年底單月損平,2020 年獲利。

今年 6 月以來,受到中國六一新政影響,太陽能產業再度陷入一片慘澹,台廠紛紛減產或縮減人力編制因應,不過,新日光、昱晶與昇陽科積極進行策略轉型,使第 2 季虧損幅度較首季縮減 31.3%,也較去年同期大幅縮減 19.2%,顯現初步轉型成效。

在電池業務部分,目前聯合再生能源擁有的 PERC 技術已達尖端水平,以 290W 的多晶電池超越市場平均水準的 270W 至 275W,也朝 HJT 異質結電池的高端技術生產前進;模組部分,將發展自己的模組品牌,包括透過針對台灣嚴苛氣候環境研發的雙玻雙面電池、抗風抗鹽害的 310W 高端 PERC 產品,善用台灣技術優勢,做出差異化以提升核心競爭力。

系統開發部分,目前聯合再生能源旗下已併網的發電容量達 500MW(百萬瓦),規劃中的系統案場量逾 1GW(十億瓦),已在台灣、日本、美國、歐洲建立系統開發團隊,並持續與國內外大型基金、壽險公司及投資人洽談電廠合作,也與其他壽險公司籌畫下一個 YieldCo,預計今年底前完成設立,以持續供應充足的資金建置新電站。

雖然太陽能產業在市況慘澹下,經常被外界譽為「慘業」,但新日光董事長、也就是聯合再生能源董事長洪傳獻,近來在公開場合不斷強調,太陽能每年全球裝置量都在成長,並非「慘業」,在台灣會變成慘業,是營運模式不對所導致。

洪傳獻並呼籲,台廠應朝向太陽能系統整體供應鏈裡,更有獲利空間的領域發展,聯合再生率先整合 3 家公司轉型,也盼其他同業能一同朝轉型方向前進。聯合再生能源將於明日正式掛牌 ,政府私募基金可望於 10 月中旬到位,並在 11 月底的股東臨時會選任新董事。
鉅亨網記者林薏茹 台北 2018/09/30 12:52
-----------------------------------------------
3太陽能廠合併,更名為聯合再生能源

昱晶(3514)、昇陽光(3561)、新日光(3576)等三家台灣太陽能公司於10月16日下午共同宣布,為因應太陽能產業高度競爭的態勢與挑戰,各公司董事會業已於今日上午分別決議通過簽署「合併意向書」,表達合意推動三家公司合併為一家公司之計畫。

昱晶能源、昇陽光電、新日光皆為台灣各具特色之太陽能電池製造商,深耕太陽能產業十餘年。除太陽能電池外,各公司在矽晶圓、模組以及電廠等太陽能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亦有布局。為因應產業高度競爭的態勢與大者恆大的挑戰,三家公司皆認同台灣同業應共同打造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太陽能旗艦級企業,建構一個共生共榮的整合平台。三家公司將以對等互利之原則完成整併,彼此間並無併購方與被併購方之區別,惟基於合併相關法律之要求,合作公司協議將由新日光作為合併後之存續公司,採用「吸收合併」方式合併其他兩家公司,並於合併基準日後將存續公司更名為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表彰本合併案追求合作公司平等並進之目標,並預計於2018年第三季完成本合併案。

合併後之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規畫由洪傳獻博士擔任董事長、潘文輝博士擔任執行長。同時,合併後之太陽能電池總產能規模將達5GW,未來2~3年內也擬將合併之模組產能提升至3GW以提高垂直整合度,且隨著持續深化上下游產業鏈整合,下游太陽能系統業務將有機會於五年內達成每年1GW之目標。

另參照市況及昱晶能源、昇陽光電、新日光三家公司目前營運概況,未來合併後之聯合再生能源公司之業務發展方針、營運策略及競爭力如下:

一、利用台灣內需的成長契機,擴大自有模組產能以發展台灣高端模組品牌、建立出海口,發展全新之商業模式,改變過去代工的商業行為。

二、利用過去累積的技術優勢,打造高端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射極鈍化及背電極電池)產品最大產能之旗艦公司、並發展次世代太陽能電池如HJT(HeteroJunction- Technology,高效率矽異質接面太陽能電池)及模組技術,以建立技術門檻障礙。

三、配合台灣政府2025年累積裝機量達20GW之目標,擴大國內太陽能系統開發,並藉由國內累積的經驗,積極推展海外大型電廠系統之開發業務,創造全球系統終端出海口。

四、供應台灣內需市場,並利用海外生產基地降低雙反稅率衝擊以拓展全球市場,減低對單一地區的依賴。

五、整併後具有足夠的產能規模,能扶植台灣太陽能週邊廠產業(如背板、EVA、鋁框等),建立自給自足的產業鏈,提升產品自製率以降低整體生產成本,達成深化上下游的垂直整合目標。

六、整併後因資產規模擴大,能提高公司籌資能力,維持公司營運與投資所需之資金運轉,亦可進行太陽能周邊產業多角化投資,分散公司營運風險。

七、結合三家公司各自在產品研發、製程技術、工廠管理上的優勢,截長補短,以降低製造成本提升整體營運效率。另整併後公司規模擴大,議價能力增加,更可共享後台資源,有望降低購料及生產成本與營業費用,進而提升獲利能力。

展望未來,期望政府也能提供政策助力,落實20GW的太陽能內需裝置,並由政府相關基金投資挹注聯合再生能源公司,協助取得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讓台灣業者在與中國廠商競爭時,得以有較平等的起跑點,維持合理的競爭環境。

昱晶能源、昇陽光電、與新日光三家公司也期待在完成此長遠策略布局後,合併之新公司在產業結構趨於正常、需求提升時,能充分發揮戰力,為股東及員工創造更高價值。同時,合併後之聯合再生能源公司將秉持互惠多贏的精神,歡迎其他台灣同業加入整併後之平台,共同為太陽能產業的永續發展及轉型升級努力。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2017年10月16日 14: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