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機器人概念股 動起來

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展上週舉行,包括上銀(2049)、研華寶元、新漢(8234)都參與展出。法人表示,雖然鴻海(2317)、台達電(2308)等大廠積極進軍自動化,不過,占營收比重仍低,真正實質受惠機器人概念的應屬上銀、F-亞德(1590)等。

據估計,2015年全球機器人產值約100億美元,其中工業用約占8成,國內大廠如鴻海、台達電都宣示進軍機器人領域。

其中鴻海替日本軟銀代工的Pepper機器人,首批1000台在短時間內秒殺。不過,這類機器人與工業的需求相比,相對占少數。台達電則以SCARA機器人搶攻製造業市場。

上週舉辦的2015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展(TAIROS),上銀展出多款工業機器人,包括六軸、DELTA、SCARA、關節式機器手臂及DD馬達等關鍵元件。上銀董事長卓永財表示,在工業自動化的新浪潮下,台廠必須結盟打群架,才能提升附加價值。上銀在上週五的機器人展中,宣布與富堡、新漢2家大廠異業結盟,主攻面膜、濕紙巾等民生消費的生產線自動化。

在工具機族群第2季一片慘淡中,上銀6月營收仍年增19.3%至14.64億元,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累計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達79.6億元,年增21.5%。展望下半年,卓永財表示:「上銀下半年業績約與上半年持平,全年仍可較去年成長。」

另一機器人概念股為氣動元件大廠F-亞德(1590),6月營收已連續2個月下滑,來到7.84億元,月減1.7%,年增5%。累計上半年營收為43.13億元,年增3%。

F-亞德近期受到中國需求減緩的衝擊不小,原先規劃今年營收增加20%,市場認為有難度。F-亞德表示,今年將努力維持獲利,將毛利率提升至55%以上。
自由時報〔記者羅倩宜/台北報導〕2015-07-20
------------------------------------------------
看好可複寫IC+感測器+智能機器人


人類發展以來,胼手胝足靠著雙手,逐步建立文明的社會,憑藉著眾人的力量,造橋、鋪路、蓋房、農耕…等,將生活水平持續提升,進入14世紀,雖然當時仍然戰亂不斷,但歐洲文藝復興使得天文學、物理學、生物、醫藥、數學等領域蓬勃發展,也帶動了14~18世紀的科學革命,也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完整的基石。


分享
分享機械化生產當道 工業革命顛覆傳統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源於18世紀的英國,在這之中發展出許多嶄新的生產設備及概念,包括大型工廠、機械化生產…等,讓人們得以運用更精簡的人力,有效率的生產更精美、更大量的產品,也發明了如珍妮紡紗機、蒸氣機、火車、鐵路,使得手工勞動走向了動力機械生產,也讓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國力也迅速強大,而人類以機械化生產取代人力生產後,便成就了工業1.0的時代來臨。

隨著美、德其他國家為了不讓英國專美於前,各國也積極投入工業研發,進入19~20世紀,包括美工程師富爾頓將蒸汽機運用在船舶動力上,揭開了輪船時代的序幕,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萊特兄弟創造了「飛行者一號」飛機,人類生活也逐漸由蒸汽機時代進入了電力時代,工業發展也由棉紡織業的輕工業轉向電力、內燃機的重工業,引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重工業時代,藉著許多大型機械及動力系統的幫助下,便可導入生產線進行量產,而福特汽車在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將汽車生產納入生產線大量製造的概念,也為工業2.0的定義下了一個完整的註解。


分享導入電腦系統揭開自動化生產序幕 未來機械將更Smart!
進入1960年代,伴隨著積體電路(微晶片)的發明,電腦使用呈現爆發式的成長,由超大型電腦轉向微電腦的發展,並在20年後,成為家戶中相當普及的產品,由於電腦精密的運算及記憶能力,在20世紀中之後,將原本已大量機械化的產線,在組裝、運送、加工、品管部分加入電腦程式化控管,並輔以機械手臂,讓人力使用更為精簡,且生產效率更高,自動化生產大量導入製造業、食品業、電子業等勞力密集產業後,人力費用降低之外,也提高良率,且較不會有過年缺工以及訂單爆滿時臨時找不到勞工的困擾,讓廠商出貨穩定,減少交期延誤,自動化生產的普及也讓工業3.0的概念應運而生。

在PC、NB逐漸發展到頂點之後,功能型手機也開始進入人類的生活,Motorola在1984年推出第一支商用行動電話DynaTAC,之後包括三星、NOKIA、ERICSSON、西門子也陸續推出多款手機,但隨著時代變遷,2007年1月當時蘋果的CEO SteveJobs發布了第一代iPhone,同年的6月,hTC也在歐洲首度發表了hTC Touch,觸控手機全面攻占了手機市場,加上後來又發展出平板、穿戴裝置,科技不斷推陳出新,工業也持續進化,最早的工業4.0概念是在2011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所提出,並由德國科學院組成工業4.0工作小組,將目標設定為未來將打造「智能化工廠」及「智能化供應鏈」,由於自動化與機器人的導入已在工業3.0實現,後續將推動產線上單點機器人或機械手臂,不管是軸承或是關節,皆能個別操作下指令,讓生產線不只能大量生產,還能少量多樣化,提供更彈性的客製化需求。

各國相繼投入工業4.0計畫 台灣未來將扮演何種角色?

因此,工業4.0未來的路除了自動化設備與機器人持續發展外,能賦予機器人「智能」的產業才是其中的關鍵,包括可複寫式IC、感測器、資通訊、物聯網…等,將是下一代工業發展的主軸,另外,不只是德國,美國也對數位製造中心提出先進製造夥伴(A M P)計畫,透過產官學合作,尋找未來的利基點,藉以振興本身製造業;而中國則是由官方公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經國務院審議通過,交由工信部聯合發改委、科技部等詳細制定製造業下個10年的布局,包括智能轉型、基礎建設、節能製造…等方面,推動未來「3個10年」戰略,建立4項1級指標、18項2級指標的評價系統,計畫在2045年成為與歐美各方強權分庭抗禮的製造業強國。

各國前仆後繼進行產業升級,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當然也不落人後,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中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4年台灣以3.7%經濟年成長率的表現,取代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並預估台灣經濟2015、2016年將分別成長3.8%、4.1%,持續保持龍頭地位;經濟數據繳出優異成績,政府也持續努力,針對各國的「工業4.0」計畫,行政院推出「生產力4.0」計畫,聚焦工具機、3C、醫療、農業、金屬加工、食品、物流等7大應用領域產業,並導入智慧機器人(IR)、物聯網(IOT)、巨量資料(Big Data)等製造內涵,針對人口老化、製造業與服務業人均產值增長趨緩提出改進建議,創造更有競爭力的台灣新工業。

關注台灣IC、感測器、智能機器人未來的成長力道!

以各國持續推動的工業4.0計畫來看,台灣是相對具有發展優勢的,由於未來將由「設備自動化」導向「工廠智慧化」,因此必須賦予產線及機器人設備具有計算、溝通、控制…等能力,將來就可以透過手機或平板,直接給予單獨的馬達、軸承、爪鉤指令,不再需要透過多一層的中央控制器,將金字塔式控制結構轉變為平面化,提高生產效率,因此,接下來無線、低耗能、可複寫式的IC、偵測距離、壓力、料位的感測器將大量被使用,智能機器人與IPC廠商持續投入,系統整合及雲端運算設備商也加強提升硬體能力,這些都是後續工業4.0發展中,台灣具有優勢的地方。

在提供控制、運算能力的IC產業,台灣擁有優異的上下游供貨能力,包括研發低功耗、高效能微控制器(M C U)的新唐(4919)、笙泉(3122)、盛群(6202)、松翰(5471)、聯傑(3094)…;感測器廠商原相(3227)、桓達(4549)、矽創(8016)、菱生(2369)、勝麗(6238);晶圓代工的台積電(2330)、聯電(2303)、世界先進(5347);封測廠日月光(2311)、矽品(2325)、欣銓(3264)、超豐(2441)…等;另外智能機器人與IPC廠商則包括上銀(2049)、研華(2395)、新漢(8234)、凌華(6166)、飛捷(6206)、樺漢(6414)、泓格(3577)…等;雲端運算與系統整合商則包含精誠(6214)、資通(2471)、敦陽科(2480)、聚碩(6112)、神準(3558)、營邦(3693)、喬鼎(3059)…等,都將在台灣的「生產力4.0」計畫中占有一席之地。

【完整內容請見《萬寶週刊》1121期】
【撰文/周鉅堯】2015-04-24 11: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