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2357)旗下子公司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昨(17)日出席經濟部工業局「行動應用App基本資安規範」啟動暨說明會時表示,華碩雲端已獲得美商Zoom大單,未來將提供Zoom用戶全方位雲端解決方案,並從中獲得分拆利潤分成;他指出,華碩雲端今年上半年已接近損益兩平,下半年在多項新標案挹注下,目標要實現全年轉虧為盈。

吳漢章指出,華碩雲端也積極布局各項智慧城市物聯網平台。

其中,在健康醫療部分,與衛福部及秀傳醫院、中興保全等合作規劃遠距照護;在教育雲方面,與教育部合作全國教案競賽,以及預計9月啟動「學習拍立得」教育雲;在智慧家庭部分,華碩雲端布局網路攝影機,目前用戶已達1萬戶,第三季將推出智慧家庭應用門鎖與感應器產品;同時,也將進一步與合作夥伴進行生態圈計畫。

另外,「行動應用App基本資安規範」於昨日正式啟動,吳漢章表示,華碩雲端相關雲端儲存應用App已獲得認證。

至於行動互聯網方面,他則認為,未來物聯網應用,手機將成為整合的制高點,透過手機進行更多的異業整合,台灣應加速布局。
MoneyDJ新聞/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2015-08-18 08:35:20
-----------------------------------------------------------
華碩雲端跨業結盟 下半年拼獲利

華碩(2357)雲端服務推出ZenWorld生態圈計劃,本季開始廣納合作夥伴,李嘉誠及楊致遠投資的Zoom新創公司8月起與華碩合作,針對4000萬用戶推付費雲端會議錄影服務,另外華碩也推出智慧家庭、教育、及遠端照護服務,期望2015年下半年翻轉獲利。

搶攻Zoom用戶商機

華碩雲端過去從工具端發展,與APP開發業者合作提供開放平台,今年策略大逆轉,推出ZenWorld生態圈計劃,廣邀軟硬體服務業者合作,上游晶片開發夥伴包括新唐(4919)跟智原集團的昇邁,晶片業者開發時就整合入華碩雲端應用的SDK(軟體開發套件),而下游近期新接洽夥伴是矽谷新銳公司Zoom。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表示,華碩跨業合作彌補彼此不足,華碩雲端目前會員人數5000萬人,今年仍拼1億人目標,8月跟視訊會議業者Zoom合作,提供對方視訊錄影服務,有7天及30天租約合作方案,華碩雲端提供線上存檔服務,搶吃4000萬Zoom用戶商機。

華碩也拿下衛福部推動的遠距照護服務標案,與中興保全及秀傳醫院等業者合作,標案總金額2000萬元,另外也拿下教育部3專案針對國小、國中、高中職開發的「學習拍立得」雲端教案管理平台,該標案預算也達1000萬元。

吳漢章表示,上半年華碩雲端接近損平,下半年隨多筆專案加入,期望拼獲利,全年也拼獲利。
蘋果日報【王郁倫╱台北報導】2015年08月18日
------------------------------------------------
柯文哲赴上海雙城論壇 駁柯朝新貴同行

台北市長柯文哲週一(17日)親自率團赴上海參與雙城論壇,他維持一貫作風,並沒有走公務門,而是和一般民眾一樣排隊搭機。首日抵達上海後,他將和上海市長楊雄晚宴,這一次出訪除了在醫療和青年創業等議題交流外,柯文強調建立互信,而他也否認這一次隨團的民間代表是柯朝新貴。

揮手說再見,台北市長柯文哲率團帶著議員和民間代表一起前往上海,展開為期3天的雙城論壇,外傳他有可能會和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見面。

台北市長柯文哲:「我也不曉得對方安排,我怎麼會知道,就平常心就好了,我希望從這一次以後,還可以建立互信,我倒覺得互信是滿重要的,沒有互相雙方都提防來提防去的,很難做事而且會變得很沒有效率。」

柯文哲有感而發,希望雙方能夠在互信基礎下對話,而這一次雙城論壇以文化、智慧城市、社區醫療和青年創業為主軸,取代過去主要以招商為目的,其中還包括悠遊卡小額支付,能不能在兩地使用等。難得到上海,柯文哲也將參訪上海歷史建築包括中國一大會址、四行倉庫和青年創業中心等。

台北市長柯文哲:「我記得10年前去上海上課的時候,人家請我去上海新天地吃晚餐,我有經過(中國一大會址),但是晚上門關著沒進去,所以特別有印象,所以這一次跟他講,能不能再開放的時候,讓我再進去參觀一下。」

柯文哲隨行團隊人數多達100人,除了市府官員、媒體外,還有企業人士,包括悠遊卡公司董事長戴季全、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還有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就連大學眼科總裁林丕容也在名單內。

台北市長柯文哲:「除了林丕容是額外點的,其它就是按照分論壇的召集人,自己去找的,我沒有說特別要誰去。」
撇清沒有特別點名,找柯朝新貴,就怕再引起爭議,畢竟雙城論壇好不容易成行,接下來如何和中國對話,才是關鍵。
民視新聞顏喬偉、莊沛文台北報導 2015年8月17日 下午7:15
---------------------------------------
華碩雲端攻智慧家庭教育雲 下半年賺錢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表示,下半年華碩雲端朝向獲利目標邁進,第3季將推智慧家庭產品,9月啟動與教育部合作教育雲,在雲端尋求合作夥伴建立生態圈計畫。

經濟部工業局訂定「行動應用App基本資安規範」,下午舉行啟動暨說明會,華碩雲端受邀參與。

吳漢章表示,設定行動應用App基本資安規範,廠商應用後民眾有信心,就會敢用產品,廠商也會因此得利。

吳漢章指出,華碩雲端相關雲端儲存應用App,已經獲得認證,雲端儲存應用具備雙向互動功能,隱私安全更加重要。

在行動互聯網,吳漢章認為,台灣應該加速布局,未來物聯網應用將會透過手機傳輸,手機將會成為整合的制高點,透過手機可以進行更多的異業整合。

展望下半年,吳漢章表示,華碩雲端上半年接近損益兩平,預期下半年朝向獲利目標邁進,華碩雲端積極布局各項智慧城市物聯網平台。

在健康醫療部分,吳漢章指出,與衛福部、秀傳醫院和中興保全等合作規劃遠距照護。

在教育雲,華碩雲端與教育部合作,預計9月啟動「學習拍立得」教育雲,老師可以把教案上傳到教育雲。華碩雲端也與教育部合作全國教案競賽。

在智慧家庭部分,吳漢章表示,華碩雲端第2季持續布局網路攝影機,目前用戶已經達到1萬戶,第3季將推出智慧家庭應用門鎖與感應器產品,今年著重布局智慧家庭應用。

吳漢章指出,華碩雲端也將與夥伴合作,進行生態圈計畫。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17日電 2015-08-17 16:47:14
--------------------------------------------------------
天津大爆炸 華碩雲端員工報平安

天津昨晚發生重大爆炸意外,引發各界關注台廠在當地的布局與員工人身安全。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今天表示,第一時間與天津當地聯繫,目前當地員工都平安,營運也一切正常。

據了解,華碩雲端天津公司位於天津空港經濟區中心,距離事發地點至少50公里,相當於台北到新竹的距離,因此未受影響;維持10人以內的小辦公室規模。

事實上,吳漢章數周前才剛從天津出差回來,昨晚間得知當地傳出爆炸意外,今天一早即與當地辦公室員工聯繫。

吳漢章也預計,將出席18日登場的上海、台北「雙城論壇」,為華碩雲端在智慧城市的布局尋求新的合作機會。
經濟日報 記者尹慧中╱即時報導 2015-08-13 18:51:11
---------------------------------------------------------
華碩雲端 展出7大領域

華碩雲端參加2015智慧城市展,展出7大領域及30項智慧應用,積極打造萬物互聯的新一代智慧城市。
開展當天經濟部次長沈榮津、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更親自到華碩雲端攤位,體驗市民有感應用。

此次華碩雲端展出的七大領域:
一、「智慧教育區」,民眾可現場體驗智慧教室多元學習應用;
二、「健康醫療區」,輕鬆下載個人健康資訊,包含就醫紀錄與用藥資料等,將個人健康存摺隨身帶著走;
三、「智慧生活區」,透過智慧終端如平板電腦或手機進行食品產銷履歷追溯;
四、「智慧交通區」,行車紀錄器影像可自動上傳至雲端保存;
五、「智慧居家區」,享受超過上萬本免費電子書;
六、「智慧辦公區」,運用便利、安全的雲端應用,輕鬆打造行動辦公室;
七、「Open Innovation城市創作空間」,透過華碩雲端Open API與開發工具,輕鬆完成智慧應用。
工商時報【黃志偉】2015年1月22日 上午5:50
-------------------------------------------------
華碩雲端服務千萬用戶的關鍵,一出手就要敢做大

華碩雲端從開發初期,就以超大規模的雲端服務為開發方向。歷經4年戰場,現在已有千萬用戶使用華碩雲端服務,其中,持續維持服務可用,就是最大挑戰

談起雲端服務,國外早有多項成功案例。不管是由Amazon提供的Amazon Web Services(AWS),或由全球最大搜尋引擎公司Google所提供的各項雲端服務。甚至成功以智慧型手機iPhone影響使用者的蘋果電腦,也在2011年,首次喊出iCloud的概念,至今,擁有蘋果電腦iCloud帳戶的使用者,早已超過一億位使用者,高達全球人口的60分之一。

國外有iCloud,但其實在臺灣也有類似的服務,以硬體起家的華碩電腦,所提供的華碩雲端儲存服務Asus Cloud,不管是購買華碩各項終端裝置的用戶,或其他裝置的使用者,都可連上華碩雲端儲存空間,使用一定的儲存容量。

這樣的服務不只吸引了不少民眾的使用,就連國泰金控、臺灣大學等企業,都引進了華碩雲端的儲存服務來打造自家的儲存私有雲。曾經參與打造Google雲端機房的台達電子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長翟本喬,肯定華碩雲端是真正有做到雲端服務的臺灣廠商。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表示,從2008年9月服務上線以來,Asus Cloud服務就一次躍升為千萬使用者的超大規模。這個速度不是百倍、千倍的成長,而是千萬倍的衝擊。

大量的使用者進駐,就彷彿一棟由使用者堆砌而成的超高摩天高樓,空降至華碩雲端的自有機房內,其中面對的困難與衝擊,吳漢章表示,是過去傳統軟體開發廠商,甚至一般企業IT,都很難能碰觸到的領域。「但這種超大規模的衝擊,卻是面對新的雲端開發時代,每一位開發者都必須正視的新問題。」他說。

說起Asus Cloud的發展歷史,Asus Cloud雖然直至2008年才正式上線,看起來到現在不過4、5年,但吳漢章表示,「華碩雲端團隊可是磨了整整十年」,這些經驗才是真正讓Asus Cloud服務成功的原因。

吳漢章表示,從2000年開始,華碩雲端早期只提供醫療照護相關的資訊應用,一直到2004年才跨入雲端儲存的服務。

2004年時,臺灣多媒體簡訊應用起飛,電信業者開始想要推廣這樣的服務。但多媒體簡訊相較於傳統的文字簡訊,不管是圖檔或影音檔的傳遞上,資料類型都比文字更為複雜,且每份簡訊的檔案規格沒有統一。

當時電信業者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開始想要成立一個專屬於多媒體簡訊的資源池,用一個很大的儲存空間來集中管理和保存每個用戶的多媒體簡訊。當使用者想要觀看多媒體簡訊內的內容時,就可以從這個資源池撈取相對應的檔案,而不怕檔案遺失,或存取不到等問題。

華碩雲端就是提供給電信業者這樣的加值服務,能夠協助動輒數千萬用戶的電信業者,建立大規模的儲存資源池。吳漢章表示,上千萬用戶每天所產生的多媒體簡訊資料量,十分驚人,因此,華碩雲端得隨時隨地都要能提供兼具高彈性和高可擴充性的服務,來因應使用者需求的暴增或銳減。過去這段建置大規模服務的經驗,也成為華碩雲端成功跨足雲端服務的關鍵原因。

在2008年時,當時還未併購華碩雲端的華碩電腦,面臨了經營上的轉型。華碩電腦想要將舊有的代工製造業務與華碩品牌分家,讓代工各家筆記型電腦、主機板等硬體設備的同時,也能推出華碩自有品牌的產品,重新面對市場。

這樣的轉型也促使華碩電腦決定要增加新的服務。吳漢章表示,過去製造代工,製造的品質與技術代表了製造業的一切,而當走入品牌時,「創造使用者的使用經驗」,才是品牌最終的目的。因此在2008年,華碩除了持續推出多款硬體終端產品之外,也併購了雲碩雲端,推出華碩雲端儲存服務,成為當時華碩轉型後的新服務之一。

當華碩雲端進入華碩電腦體系後,也把過去服務電信商的大規模建置經驗,帶進華碩電腦內。

設備要遷就人的需求,而不是人遷就設備的位置

剛開始華碩雲端儲存服務的構想,就是從打造華碩的個人雲(Personal Cloud)開始。吳漢章形容,個人雲所代表著,是當人需要資訊時,不再需要遷就於設備所在位置,反而是設備需要遷就於人。

過去不管是工作,或個人需要,我們需要回到辦公室,或回到住家個人電腦前,才能取得所需資訊。但在華碩個人雲的概念下,吳漢章認為,最終的結果,就是要不管人在何處、何地、何時,設備都要能提供資訊。

因此,設備也會依照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適用情境,例如智慧型手機外觀較輕巧,適合在行動通訊中使用;而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因為螢幕較大,則適合在戶外等定點式使用;個人電腦則就適合在家中使用等等。裝置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最終的目的只是為了符合「使用者無時無刻取得資訊」這件事。

跨裝置的資料轉換,要達到像用同一份資料

而不只是資料無時無刻的取得,吳漢章表示,雲端服務除了要確保使用者隨時隨地都可取得資料之外,這些不同裝置之間的資料轉換,對使用者來說,也都要是無感的,使用者在不同裝置中,都要能感受到使用同一份資料的感覺。

確定服務的最終輪廓後,要開始打造這樣雲端服務,吳漢章表示,這也是華碩雲端儲存服務發展的第一階段,要將所有的構想付諸實現,實際營運,並成功上線。

華碩雲端在2008年初加入華碩集團時,開始構想AsusCloud服務,並花了將近9個月的時間,將過去協助電信商所打造的大規模服務化架構經驗,重新引進華碩AsusCloud服務內,並將整個服務重新設計。

雲端服務要學習電信服務不中斷的精神

這之中,吳漢章表示,因為過去長期與電信商合作,讓華碩雲端學到電信商服務經營的整體概念,並發現了雲端服務與電信營運的共同點。

吳漢章形容,電信商每天都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大量使用者。
電信業者提供的是通訊的服務,不管是有線的,或行動通訊的,都要確保通話的可用性。
「沒有用戶是可以接受行動通訊業者因為系統當機而停話的。」

這對現今的社會來說,電信服務不中斷,是理所當然的道理。但對剛起步的雲端概念來說,吳漢章認為,也要採用同樣的高可用性標準。

「因為雲端就是提供服務」,如果連服務的可用性都無法達到,那用戶對雲端服務的品質一定也沒有信心。就是這樣對自己高可用性的期許,讓華碩雲端在建置雲端服務平臺時,也同樣以高標準檢視自己。

開發人員要有服務超大規模用戶的決心

除了確保服務的可用性之外,吳漢章認為,要開發雲端平臺,開發人員就要先有服務超大規模用戶的決心。因為雲端服務講求的是資料的集中,藉由資料的集中,大規模的多人使用,才能攤提成本,來減少大規模建置的投資。

因此,吳漢章認為,每一位開發者在一開始就要設想這個服務的最終結果,是要給千萬、甚至億萬人使用的大規模服務。
「大規模使用的雲端服務,才有他的價值,而沒有人使用的雲端服務,就只能稱為是空泛的服務。」他說。

所以,雲端華碩從開發專案一開始,就要求每一位開發者,對於每個程式碼的寫法,或整體架構的設計,都要先有大規模架構使用的敏感度。這樣的開發者,對於後續陸續擴充服務時,才不會讓服務擴充不彈性,甚至造成營運上的困難。

「而這也就是與過去傳統開發最大的不同,開發者對於大規模服務的敏感度,要比過去更強烈。」吳漢章表示。

雲端開發第一階段:專為營運所開發的雲端服務

但有了這樣的構想後,等到實際要執行時,卻又不是那麼簡單。吳漢章表示,雖然開發者已經知道最終要達到的結果是超大規模的服務架構,但在架設初期,又不能一次就將服務打造成超大規模的架構。而是要由小到大,依照服務的使用量,來逐步擴充。這樣服務開發的成本才不會浪費,也才能稱為雲端服務內的合理使用。依照使用需求彈性的擴充,並隨著時間,來降低儲存的成本,這就是雲端服務的特點之一。

但在逐步擴充的階段,開發者又需要設想如何在擴充階段,服務不中斷,也能持續擴充服務規模,甚至,在服務擴充時,成本可以不用持續增加,發展出大規模使用架構後,效能還可以不受到影響。

這些雲端服務的特性,早就在開發初期,開發者就不得不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因此,吳漢章認為,雲端服務的上線準備,既要簡單的開始,也要能夠為未來大規模的擴充設想,這也是服務上線前,最大的困難。

雲端開發第二階段:超大規模(Scale up)所面對的困難

而當2008年9月,華碩雲端服務成功上線之後。華碩雲端又再面對第二階段的挑戰。

這個階段,正是華碩雲端服務大規模是用起飛的時期。
如同吳漢章的預期,華碩雲端在這個時候,從第一位使用者開始累積,一口氣衝破1千萬位超大規模使用者。

資料持續不斷地增加,是服務可用性的最大的挑戰

吳漢章認為,對華碩雲端來說,維持服務可用的最大困境,並不是瞬間用戶量的增加,也不是資料量大增,最大的困境是,「這些資料是持續不斷增加的」。

每當一個用戶加入,他每天所丟進丟出的資料,是大、是小,是文字檔,或影音檔,完全無法預期,因此整個服務架構也不斷地需要彈性擴充。這時,在使用者持續成長的狀況下,如何持續讓服務可用,就很重要。

如果說開發階段,開發人員的思維是影響服務成功的大一步,那麼,服務成功上線之後,維運團隊反而才是讓服務成功的最大功臣。因為維運團隊,就是管理服務是否可用的第一線角色,維持服務的可用,就是維運團隊最主要的角色工作。

成立維運專責團隊,主動解決用戶問題

所以,在華碩雲端團隊中,就成立了專責的維運團隊來負責,當服務出問題時,維運團隊就要在第一時間解決。此外,與過去企業IT維運不同的是,吳漢章表示,這些維運團隊還要扮演與過去相比更積極的角色。

過去的IT維護,就是被動的等著系統出問題,使用者抱怨了,才趕快進行維運救火的動作。但是,要維運雲端服務時,一切以服務為前提的新型態,IT人員不可能再被動的等待用戶回報使用狀況,因此,維運人員要如何在服務提供的同時,還能橫量自己提供的服務好不好,同時兼顧提供好的服務,就是雲端服務與過去的不同。

對吳漢章來說,當問題發生時,維運人員解決問題,只是維運人員最基本的能力,但這樣是還不夠的,當雲端服務上線後,使用者使用的同時,還要能在第一時間知道使用者的狀況,也就是確保每個服務當下的服務品質,這才是維運人員最困難的挑戰。

如果等到使用者發現問題,才提出修正需求,對服務提供者來說,服務的品質就很不穩定。此外,使用者所在位置可能遍及全臺,要如何精確的知道每地方用戶的使用狀況,成為最大的難題。

因此,為了知道用戶的使用狀況,每個用戶的使用狀況記錄檔(Log),成為華碩雲端判斷自己的服務好與不好,最好的參考點。吳漢章表示,透過每天大量用戶的使用記錄,維運人員就可以主動分析用戶狀況,進而找出服務可能的問題點。

這些問題,並不全是服務大當機的大問題,可能只是很多的小問題,例如網路傳輸的速度太慢、使用者介面設計不便等等問題,但每一個小問題,華碩雲端都認為是必須正視的問題。而這樣高規格的檢視標準,維運人員也就成為最了解整體服務架構的人,而且也是團隊中「最早能嗅出問題的癥結點」的人,維運人員必需最快能向開發人員提出改善建議。

可用性越高,封閉迴圈的程式碼越容易造成雪崩效應

而在這樣高可用性的要求下,吳漢章坦言,早在服務上線初期,華碩雲端曾面臨多數雲端服務供應商最可怕的惡夢──「雪崩效應」。

吳漢章形容,雪崩效益就彷彿蝴蝶效應一般,一個小小程式碼的錯誤,就可能造就整體服務大當機,進而影響到雲端服務的全體用戶。

在當時,華碩雲端自有的監控系統與主系統發生相互干擾的情形,監控系統內部因為內含自動修復的機制,但因為在高度可用(HA)的架構下,這些高度自動化的修復程式彼此相互串連,層層連動執行,全部的系統就彷彿串接成一個封閉的迴路,一個小小的系統錯誤,隨著一個程式自動影響了另一個程式,就像是手指頭推倒第一張骨牌,一張接著一張陸續倒下,最後造成了整體迴圈的巨大風暴,甚至讓整個服務嚴重當機。

對華碩雲端來說,因為當時服務正在起步階段,服務規模仍不大,因此維運人員很快就能找到問題點,並提早修復。但這個教訓,也讓華碩雲端不得不重新檢視自己的服務架構,以更嚴謹的角度,來避免封閉迴圈的產生。

吳漢章表示,每當有問題產生,問題也要能限制在可預期的範圍內,甚至要將架構切分為不同區域,並加裝斷路器設計,即使單區域發生問題,也能將問題限縮在特定範圍內,影響範圍擴及不全面。

服務不停機也要能持續進行系統更新

維持服務的高可用性,只是華碩雲端在超大規模用戶時期,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更大的挑戰是,發生問題後,要能夠在系統不停機的情況下,也能持續修正,甚至更新,這是華碩雲端接著面臨到的第二個困難。

吳漢章形容,早期企業軟體更新,只要在下班時間將機器全部停機,將更新檔案複製過去,更新作業就可完成。但在雲端服務堪稱365天不停機的全新營運型態之下,要完成系統的更新,就成為華碩雲端最大的難題。

當時,吳漢章表示,華碩雲端第一次在服務不停機的狀況下要進行系統更新時,全體團隊可說是一起作戰,不管是系統的開發團隊,或維運團隊,甚至連總經理自己,都親自全程參與。而在當時,吳漢章表示,在系統剛上線的初期,每次更新,全體熬夜到凌晨三、四點,早已成為常態。

甚至,這樣的更新,並不是一個月才進行一次,系統修改幾乎成為天天都要做的例行公事。這些修改可能只是單純修改一個程式碼,或改善使用者介面,甚至一個功能都沒改,只是再次調校服務參數來改善效能等修正。

因此,要讓服務持續提供的同時,也要能持續提供服務更新,並且,對使用者來說,這樣的更新必須是無感的,使用者不會因為系統要更新,服務就得暫停使用,如同電信服務,從不會因為系統要更新,電話就無法接通的同等道理。

經過4年的磨練,吳漢章表示,現在系統更新已經不再耗費那麼多的時間,團隊成員也都可以準時的下班,而這就是經過實際戰場所磨練出來的能力,更是推出雲端服務的必備基本功。

雲端服務開發第三階段:提供更彈性的開放(Open)架構擴大服務

經過瞬間使用人數爆炸性的擴張,吳漢章認為,華碩雲端服務也逐漸穩定。因此自2011年開始,華碩雲端也開始將自有服務架構轉移到企業內部。

要將原有自行開發、自行維運的系統架構,搬到完全不同環境的企業內部,吳漢章表示,需要的是更彈性的系統架構,而彈性,也等同於要和企業環境更容易的介接。

例如企業原有的員工帳號密碼,必須要能整合到雲端服務中,企業能依照員工帳號的權限,來限制雲端服務可取用的資源。這就是華碩雲端認為更彈性的雲端服務架構。

而除了開放與企業私有環境介接之外,華碩雲端也將開放第二層面的開放,就是開放更多、更好用的API,讓第三方軟體開發商,也能在華碩雲端平臺上開發自有的應用程式。

華碩雲端儲存成為整體雲端服務的基礎,而上層各項應用程式,為華碩雲端創造了更豐富的應用。

而經歷了這麼多創新,吳漢章表示,雲端服務的變動,並不是在實驗室模擬實驗,就可以創造出來的服務。打造雲端服務,就如同打仗,對華碩雲端來說,華碩的裝置與品牌提供了戰場,而華碩自己也證明了,自己的思維與架構,是足以攻下千萬使用者,4年下來,已成功拿下漂亮的一戰。


前進華碩雲端開發現場

華碩雲端區分為一般系統、維運、APP開發等三大開發團隊,而華碩雲端為了區分一般系統與APP開發團隊,辦公室也區分為兩大區塊。

因為前端APP開發需要開發人員彼此討論、創意激盪,所以辦公桌也採開放式擺設,彼此之間可以隨時互換位置,讓需要討論的同仁可以隨時互換位置,方便討論。強調穩定服務的主要系統團隊,則採傳統辦公室模式。彼此之間有固定座位,以制式座位來區隔工作執掌的不同。

而華碩雲端的辦公室內,環繞著一整面的白板,讓需要討論的業務或開發人員,可以即時寫下文字或圖像。而攸關使用者操作的APP開發團隊,更是要實際以平板或大型投影螢幕操作內部開發的結果,以此來檢視自己服務的可用性。


開發現場1. 環繞辦公室的白板

一進到華碩雲端辦公室內,就可看到圍繞全辦公室的白板,讓開發團隊隨時需要討論時,就可聚集在白板前,寫下各自的意見,用文字讓想法具體化,互相討論。


開發現場2. 隨時以平板電腦測試開發

攸關使用者操作的APP開發團隊,則更需要隨時在白板上畫下開發使用介面或操作流程等,相互討論。甚至開發團隊也常實際以平板電腦等設備,將系統實際操作,來體驗使用者的操作狀況。


開發現場3. 共同檢視大螢幕投影的開發結果

此外,對於APP開發來說,每次系統更新,都會以最直接的方式,直接投影在大螢幕讓大家討論,因此華碩雲端APP開發團隊,幾乎在每天下午都會在討論室以大螢幕投影,討論使用介面等各種開發問題。

公司小檔案

華碩雲端

● 總經理:吳漢章

●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民權路53號8樓817室

● 網址:www.asuscloud.com

相關報導請參考「2012企業雲端開發術」

iThome 文/曾筱媛 | 2012-07-06發表

http://www.ithome.com.tw/tech/88656
----------------------------------------
廣達、鴻海到華碩 雲端運算 衝擊台灣硬體業者

「雲端運算」不是一個新玩意,卻可能帶來全新的生活。 國際大廠,從軟體到硬體,群起「造雲」,看上的是什麼商機?
運算海嘯,來了!

掀起的,正是一年多來,由谷歌(Google)提出,襲捲全球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

台灣惠普企業系統服務事業群協理范欽輝感受很深。
約莫半年前,每位客戶找范欽輝,總會問,「有什麼雲端的應用?介紹一下。」

如今范欽輝的名片上多了一個職稱──「雲端運算總監」。
這是台灣惠普為雲端所成立的跨部門組織,方便提供客戶量身訂做的整合性解決方案。

到底聽來抽象的雲端,實際上是什麼?

「雲端運算,是網際網路概念的進化版,」IDC研究經理曹永暉形容。
簡單來說,就是將運算能力變為一種服務模式,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給包括企業、個人使用。
個人的資料,不用存在個人電腦內,而是存在「雲裡」。
而雲端就是大量的運算能力,在你我不曉得位於何處的伺服器內進行。

大致而言,可以區分為公共雲端(public cloud)和企業雲端(enterprise cloud)兩大類。例如谷歌這類網路業者多半在開放的公共雲端中進行運算;但企業顧及安全性問題,則打造企業內運作的封閉小雲端。

這也將是繼個人電腦普及、網際網路發達後,新一波典範移轉。

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統計,雲端相關產值,四年內將從五九○億美元成長到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將有八成的《Fortune》五百大企業使用各式雲端運算服務。

「造雲運動」開跑

這被科技業者視為下一波成長的大動能。包括網路業者谷歌、亞馬遜,軟體鉅子微軟、到資訊服務業者IBM、思科等,全搭著風潮,推出相關服務、產品。軟體加硬體,群起造雲。(見左頁表

同在全球電子產業鏈上,熱潮讓台灣也蠢蠢欲動,想在「雲堆」中找商機、找出路。

在筆電代工毛利血海中廝殺的廣達, 董事長林百里最近社交活動頻繁,主要是逢人推廣他為廣達擘畫的下一波成長動能「新三C」夢想,搭著雲端概念,研發支援的伺服器、終端載具。

過去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五年合作計劃,已經進行四年,未來將展開第二段的五年計劃,做的都是雲端的研發應用。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在觀察這波雲端熱。
過去硬體製造為主的郭台銘,悄悄在軟體端佈局,投資捷達世(GDS),以彌補軟體人才的不足。就連品牌業者如華碩,也嗅到這股商機,在Eee PC上就附上五百G雲端容量,強調是隨時連上雲端的末端載具。

「雲端運算一定會發生,很快會發生,不能掉以輕心,」華碩副董事長曾鏘聲在發表華碩全球最小、運算能力最快的個人化超級電腦的場合,被記者追問時表示。

不只業者積極,政府也有了動作。十一月初,經濟部宣布將「雲端」納入六大新興產業,和新能源、電動車同等重要;還和台灣微軟簽訂成立「雲端運算技術中心」,準備建立一個產官學界的雲端開放平台,進行各式雲端裝置和創新服務。

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造雲運動」,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電腦科學及人工智慧實驗室主持人、中研院院士舒維都卻想釐清,「雲端運算並非新技術,而是新應用、新服務與新生活模式的出現。」

運算服務用多少,付多少
首先打破的,是人與電腦硬體設備的所有權(ownership)觀念。

譬如,《紐約時報》不再自己花大錢建伺服器存取電子檔案,而轉向亞馬遜租用伺服器,一年付租金約八百多美元,這麼一來,在報業慘澹經營下,省去了硬體建置維修費用、電費等可觀費用。

亞馬遜不再只是單純經營網路書店,現在推出「EC2」雲端服務,提供存取、運算兩大資訊服務,供許多創業者,省去初期硬體建置成本、大量資料存取運算的空間,同時也解決亞馬遜自身伺服器空間浪費的問題。

HP雲端運算總監范欽輝分享,過去一名客戶的資訊部門,因為公司內部特殊專案的需求,需要功能強大的電腦,一直申請電腦升級,但是專案一結束,這些高階、昂貴的伺服器就只好閒置。

范欽輝就協助客戶,把這些需要高階電腦進行運算的功能「雲端化」。
資訊部門人員的桌上只留下一個存取裝置,需要進行專案時,就從桌上連到雲端點選需要的軟體服務,再以計時付費的方式結算費用,專案結束,也沒留下閒置的硬體設備。

「這種租用付費的概念,其實讓企業硬體使用效率最佳化,」范欽輝分析,「你不一定要own(擁有),而是pay as you need(根據使用量付費)」。

雲端在台灣:商機或衝擊?
這事實上正巔覆人對IT使用的概念與互動模式。

「對硬體業者來說,反而不一定是商機,」曹永暉分析。

終端個人或者企業只需透過雲端,就能使用過去須購買擁有的大型硬體,這也代表硬體銷售可能下降,資訊服務的需求反而提高。「硬體業者必須思考,我的硬體可以結合什麼服務,才找得到出路,」曹永暉認為,包括HP、IBM這些IT業者,紛紛強化自己「IT整合服務提供者」的角色。

對台灣業者,自然也有挑戰。
舒維都認為,台灣個人電腦製造強,但如果雲端運算的出現把未來所有的運算、存取通通都放在雲端,那就是把這些硬體、終端載具(device)都像吸塵器一樣吸到雲端去了。

所以,消費者端最終的問題就是,手上那最後一哩的載具是什麼樣子,「what’s that device?(那個載具是什麼?)我只知道絕不會是今天這樣長相的電腦、或筆記型電腦,」舒維都說。

隨著雲端的成長,研發生產個人電腦的台灣廠商,下一波開打的戰爭,或許正是爭奪消費者手上的主流載具。

麻省理工大學電腦及人工智慧實驗室主持人舒維都:雲端運算將改變你的生活
雲端運算並不是一個新的計算,而是新的生活模式或者一個典範移轉。

我覺得最好的想法是這樣:一百年前電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並不普遍,要用電的人,家裡還要有自用的發電機。

後來就有電力公司,就有發電廠,發電後,人們要就拉一條線,電就到你家,每個人家裡都有插頭,插下去就可以用電。
第一,連發電機都不用了。
第二,根據使用量付費(pay as you need)。這個月冷氣開多了,就付多一點錢,不用時,錢付少一點。

雲端運算的發展,和百年前電力發展軌跡很類似。
你只要想三件事:發電機=電腦;電廠=資料中心;電力=運算。

前二十年我們計算,就是要有計算機、電腦。你要一台、我要一台,所以一家公司要上百台。
不夠的時候,就繼續買,不用時,那台電腦放在那裡,什麼事情都不做,那時所有權(ownership)很重要。

現在典範移轉了,運算就像用電,這樣最容易理解。

我年輕的時候,電腦貴得不得了,一個人買不起,一個學校一台電腦,使用者跟機器的比率是多對一。

過去二十多年來,個人電腦普及化,比率已是一對一。過去五、六年來,變成一對多,每個人手上有ipod、手機、小筆電等。下一個時代,我們就是要用再去用,不用就不用,這就是pay as you need,像是付電費一樣的概念。

雲端運算起來的主要原因還有world wide web(全球資訊網路),這給大家一個普及性的平台。
不管你用哪一種電腦,只要有一個瀏覽器,大家都可以上網用Google。你可以在Google上面建Gmail、Google map、Google translate等。這些都是雲端。

你申請了Google的Gmail,你知不知道你在哪裡用?不是在你家,不是你的公司,不是在你電腦裡,就是在「雲」裡頭。
而且你不在意它放在哪,要用的時候拿下來,不用的時候,就讓它放在那裡。

台灣業者的機會在哪裡?
這是一個「運算海嘯」。你看最近有多少人用Gmail?多少人使用亞馬遜?以後自己都不需要背後的支援系統。

以前用軟體,你就要去買一套軟體,將來你要用軟體,你就到雲端去抓軟體。

舉例來說,你的office多少年換一次?
office系統以前每兩到三年換一次,以後在雲端運算時代,你可以每秒鐘換一次,因為它只要在資料中心更換,它可以及時更新。

這也是一個典範移轉,將對全世界帶來大改變。尤其是對台灣的改變最大。

台灣是全世界筆記型電腦做得最好的,如果雲端運算的出現,讓大家不用筆記型電腦,那這些業者怎麼辦?如果未來所有的運算能力、資料儲存通通都是放在雲端,那就是把這些終端載具都像吸塵器一樣吸到雲端去了。那手上還需要什麼東西?

重要的問題是,那個載具是什麼?我只知道絕對不是今天的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所以林百里先生說,從notebook(筆記型電腦)是他開始的,現在有netbook(小筆電),最後變成No book(沒有電腦)。

你不需要很多的硬碟、也不用很多的記憶體。都存放到另外的地方去了,就是雲端。

台灣的電子業者雖然都是代工為主,你將來替人家作資料中心,也可以代工。

可是你隨時應該問,「代工是好生意嗎?」倘若將來雲端運算的時代來臨,人的生活模式會改變,譬如沒有主機,只有幾條線插在鍵盤上,業者就要馬上想想這樣的生活情境的改變,會不會帶動科技的改變?這波海嘯來得很急,我是這麼認為。(黃亦筠整理)

華碩副董事長曾鏘聲:雲端跑得快,不能掉以輕心

坐在華碩總部的會議室,華碩副董事長曾鏘聲身邊,一邊放著華碩最新推出的超級電腦,一邊放著年底要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全都是華碩繼Eee PC之後的創新產品。

這台外表就像個人電腦的超級電腦,九六○個CPU同時運作,相當於三十二台電腦運算的效能,是目前全球最小、最快的超級電腦。

同樣的運算量,以前需要一個大機房、大量電源,研究人員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如今只需要一張電腦桌,價格從好幾百萬降到一台十萬台幣。

「從EeePC到這台個人超級電腦,研發創新的出發點,都是從客戶的痛出發,揣摩你是使用者,使用時遇到困難,這時候需要什麼功能,」曾鏘聲說。

因此,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雲端熱潮。華碩同樣預備從「情境揣摩」出發。以下為曾鏘聲訪談摘要:

雲端運算,會很快來臨。
因此華碩現在賣的Eee PC,每台都附有五百G的雲端容量,雲端有很多的方便,無論你人在哪都可以隨時access(存取使用)。

譬如Facebook也是一種雲端運算的應用。

很多人在上面玩遊戲,說不定你不知道,歷史上過去任何一個遊戲,再怎麼熱門,頂多一百萬人在玩,已經很厲害了,但是Facebook一進來,一下子就突破了一千萬人次。

所以雲端會跑得很快,我們覺得不能掉以輕心。華碩也下了很多功夫在觀察和佈局。

硬體搭軟體服務
我們有一家百分之百的子公司「全球聯迅」,Eee PC搭配的就是這家全球聯迅提供的線上儲存服務,不必擔心容量上限的問題,不夠就再增加,這整個使用會很方便。

雲端還在起步,還有很多的應用、內容要去搭配。在伺服器硬體的部份,我們有伺服器的團隊。就像這台超級電腦,現在一台就有九六○個CPU同時運作,有高效能的運算能力。

雲端不單是軟體業者、或者硬體業者的商議,而是一個解決方案的提供,因為對不懂雲端的終端使用者來說,他要的就是一個解決方案。

對華碩來說,這也是「情境揣摩」。
想像我是個什麼樣的使用者,需要什麼功能。

華碩要從自己的強項出發,我們可以做客戶端的載具,譬如Eee PC、手機,手機我們和Garmin合作,在你需要的時候,都可以馬上透過雲端抓到地點資訊。

我相信雲端的確是一個新趨勢,會有很多機會產生,我們一直在努力,希望能把握機會點。(黃亦筠整理)

國際大廠群起造雲資料來源:IDC

雲端應用平台force.com/Google/Windows Azure/webex connect/intuit

雲端應用服務salesforce.com/SuccessFactors/Google/webex/Kenexa/NETSUITE/Microsoft Dynamics CRM

雲端業務流程服務健康/金融/零售/政府

雲端基礎設備IBM/amazon web services/verizon/atamp;t/GOGRIO/Sun microsystems/nirvanix/flexiscale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6115#sthash.VSE7R66W.dpuf

天下雜誌/作者:黃亦筠 2009-11-04 天下雜誌43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4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